《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书法长卷作品创作之际》
文/孙成贵/原创
提笔蘸墨,纸间铺开的不仅是丈尺素宣,更是八十年风雨淬炼的民族记忆。
笔锋落处,是卢沟晓月映过的弹痕,是太行烽火灼过的岩壁,是四万万同胞“宁为玉碎”的呐喊凝作的点画。横,如千里战壕般沉雄;竖,似昆仑脊梁般挺直;撇捺舒展,是胜利时展开的旗帜,亦是苦难中未折的脊梁。
不必刻意求工于笔墨技巧,唯以赤诚为骨——让每一划都带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重量,让每一墨都晕染着“四万万人同一哭”的悲怆与激昂。那些浴血的名字、那些无名的忠魂,当以笔为碑,刻进线条的起伏里;那些不屈的抗争、那些绝地的重生,当以墨为证,洇在纸页的呼吸中。
这长卷不是对历史的复刻,而是精神的传译。从硝烟里拧出的刚毅,从废墟上抽出的坚韧,从黑暗中寻得的光明,都化作笔端的力与韵。墨色浓淡间,见的是“岂曰无衣”的同袍之谊,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血性,更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真理。
写至卷末,当有一缕清风拂过纸面。那是八十年后的安宁,也是对笔端精神的呼应——我们以笔墨铭记,不是为了重复仇恨,而是为了让那些用生命换来的启示,如墨迹般渗透进民族的血脉,提醒每一个此刻执笔或凝视的人:和平的长卷,从来由不辍的坚守与清醒的铭记共同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