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红棉挺立,军魂灿烂——献给身边最美红棉老兵覃兆福
池朝兴
2025年8月7日
烈士陵园的松柏在晨风中低语,覃兆福父子并肩而立的身影,恰似两株挺拔的红棉树。父亲身上那件红棉老兵服装,宛如饱吸了岭南热土的赤诚,于静穆中灼灼燃烧——那红,是血色记忆的沉淀,更是生命余烬中不灭的辉光。
当覃兆福老战士重穿旧日戎装,硝烟岁月便挟着悲怆扑面而来。他讲述着庭毫山那段焦土岁月:炮火撕裂黎明,越南特工的冷枪如毒蛇游走于国境线上,战友与边民猝然倒下的身影,成为山河版图上永难愈合的创口。1980年执行“一三零四”方案时,“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如钢钉楔入岩缝,那是生命与国土之间最沉重的抵押。他含泪追忆战友诀别的刹那,字字泣血,句句含悲——那并非尘封的往事,而是时刻奔涌在他血脉中的滚烫烙印。
沙场烽烟散尽,他未让军魂随戎装一同褪色。转身处,那腔热血已在新的土壤里蓬勃生根。社区里,他在垃圾分类点前耐心引导的身影如一棵移动的常青树;疫情肆虐时,他筑成守护邻里的屏障。一万两千小时的志愿印记,是绕行赤道半圈的年轮,默默刻录着寸寸丹心。他更深谙战友们心底的尊严与渴望,拒绝企业施舍,携手创立“老兵创业联盟”。汽修店的扳手叮当奏响,养殖场里鸡鸭欢鸣——昔日战场上的生死相托,在烟火人间化作彼此扶助的臂膀,撑起一片崭新的天空。他沉默而坚韧的行动,正是对“老兵变恶龙”流言最有力的回击:以血肉凝铸的信任,在和平岁月里愈显峥嵘。
覃兆福的根脉深深扎入大地,枝叶却早已在更广阔的天空伸展。薪火灼灼,自有后来者承接。儿子覃艺波贴身珍藏的那张纸条——“铁骑换钢枪,初心永不改”——正是父亲交付的信念火种。他每日在羊城车流中穿梭,汗水在制服后背凝结盐霜,仿佛昔日军号声在尘嚣中回荡。父子共同发起的“红棉薪火传承计划”,如春风化雨,催发三十七名退役军人加入铁骑行列;覃艺波更创“马路课堂”,将交规编成快板在街巷敲响——那清越之声,分明是军魂在寻常日子里清澈的回响。当父子在纪念碑前肃然行军礼,挺拔如两棵红棉,根脉在时光深处相连,共同托举起头顶那片朗朗晴空。
“军装是本色,便服是角色,但共产党员的底色永远不能变。”覃兆福此言,熔铸了庭毫山焦土中的信念,亦凝聚了社区春风里的赤诚。这抹永不褪变的底色,是硝烟淬炼过的忠诚,更是人间烟火里恒常的体温。
红棉挺立,铁骨铮铮,花放如焰。它根植于曾被热血浸透的土地,伸展的虬枝却执着伸向民生的晴空——老兵覃兆福的身影,便如此凝成了大地上一棵行走的常青树。他步履所及,落红成阵,余香满路;那永不凋零的红色,既在枝头燃烧,也在人心深处烙下滚烫印记。
英雄花落处,新绿已萌;那绿意攀援而上,终将抵达整座森林的穹顶。原来所谓不朽,是烽烟沉寂后,仍听见军魂在人间日常的土壤里搏动——如根系在暗处悄然延伸,支撑着大地,酝酿着下一个春天。那挺立的红棉,便是军魂在人间的永恒坐标,在岁月深处灿然生光。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