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六大“天人观”
中国古今六大“天人观”(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天人之分、天人感应、天人相胜、天人互泰)出处:
—、天人合德。“天人合德”一词出自《易传.系辞》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源自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天人合一”一词最早则见于张载的《正蒙·乾称篇》(约公元1076年)中:“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三、天人之分。“天人之分”一词出自荀子《天论》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四、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源自《尚书.洪范》、孔子《春秋》、董仲舒《天人三策》等。
五、天人相胜。“天人相胜”一词出自刘禹锡《天论(上)》中:“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六、天人互泰。“天人互泰”一词出自梁缺(梁之永)的《天人互泰》中:“天人之道,从惟变所适、惟变不朽到惟适而安、惟谐而常。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格物及已,致知至善。恪命守道,天人互泰”。(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