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节
荣军农场自己的规划设计师戴吉联
作者:刘连成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戴吉联,这位曾是国民党统治区一般职员的人,命运的齿轮开始了新的转动。他被解放军俘虏后,凭借着自身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工作经历,在1947 -—1948年于第四野战军74团一连担任文书,从此踏上了新征程。辽沈战役的烽火里,他参加了塔山阻击战、新立屯歼灭战,枪林弹雨成为他那段岁月的底色。
时光流转,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和平的曙光洒向大地。集体转业的命令传来,戴吉联随着队伍来到了辽西省荣军农场,成为一名垦荒战士。彼时的荣军农场,不过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狂风呼啸着席卷过广袤的草原,野草在风中肆意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这片土地的荒芜与不羁。然而,在戴吉联的眼中,这片荒原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在辽西荣军农场总体发展规划设计中,他被委以重任,参与农场的总体设计工作。一根米绳,成为了他丈量这片土地的伙伴,无论烈日高悬,还是寒风凛冽,他都带着米绳穿梭在荒原之上。每一步,都踏得坚定有力;每一次丈量,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会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绘制农场的第一张发展蓝图。没有技术资料,他自掏腰包购买,在昏暗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钻研着,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线条,都经过他的反复斟酌、精打细算。
哪里修路,才能让交通更加便捷?哪里开渠,才能引来源源不断的水源灌溉农田?哪里适合建造居所,让垦荒者们有个温暖的家?哪里又该规划为耕地,播下希望的种子?从总场附近排列的第1号地,到四分场的29号地,规划测量的路上都留下了他深深浅浅的足迹。总场水田从主干渠以下要设置9条支渠和数不清的斗渠,这每一条渠道的走向、宽度、深度,都需要按比例精准测算,然后进行施工,而戴吉联,便是这施工的总负责人。
各个渠道都需要有控制流量的闸门,可当时既没有现成的图纸,也没有专业的专家指导。戴吉联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独自挑起了这个重担。他日夜思索,反复试验,无数个夜晚,他对着月光,在纸上写写画画,不断完善着设计方案。横过支渠的道路需要修建无数座桥梁,他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水流情况,一个个精心设计出来,然后组织施工。如今,那些依然屹立在农场的桥梁、闸门、涵洞,都是他留下的心血结晶,它们静静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垦荒岁月。
然而1966年一些人抓住他的历史问题不放,将他关进“牛棚”,皮鞭抽打在他身上,疼痛钻心,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从未向恶势力低头。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的他,在黑暗中默默坚守着,等待着黎明的到来。1970年,党组织给予他平反,恢复原职。再次获得自由的他,初心不改,继续为建设农场、建设鸭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他所设计的建筑文件、图纸等,从未出现过差错,所担负的各种施工工程,质量也都达到优良标准。
晚年的戴吉联,心中依然牵挂着老荣军们。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按当年政策,荣誉军人返乡后是可以得到适当安家费的,但农场荣军是整营整连集体转业的,当时并没有获此待遇。为了给老荣军们争取到应有的安家费,他四处奔波。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文件中,仔细查阅每一份资料,试图找到有力的依据。为了核实老荣军的资料,他不辞辛苦地向分布在多省的老荣军发出调查函。信件如雪花般飘向远方,每一封信都承载着他的希望。等待回信的日子里,他每天都会去收发室询问,眼神中满是期待。收到回信后,他又认真地将这些资料一一整理成册,反复核对,生怕出现一点差错。
之后,他踏上了上访之路,省市政府、中央军委总政治部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一趟又一趟地奔走,磨破了鞋底,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戴吉联等老荣军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件事有了圆满的结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财政全部兑现补发了老荣军的安家费,总金额65475元。当这个消息传来,戴吉联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老荣军们几十年的心愿得以实现,他们也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这项工作中,戴吉联功不可没,他是老荣军们心中的英雄,是荒原上永不褪色的拓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