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长春头条总6066期
请听另一种声音——
作者/逯家驹
请听另一种声音——
作者/逯家驹
三代中国小提琴名家与雷佳同台:中西器乐组合演绎《白毛女》选曲《北风吹·扎红头绳》,大气磅礴,堪称为本世纪经典。
以上的字迹是页眉区域下方视频宣传片的字幕。
首先说, 三代中国小提琴名家——这绝对是名符其实、实至名归的,中国人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毋庸置疑;另外,喜儿的扮演者雷佳和杨白劳的扮演者高鹏的演绎又如何呢?自然也不必赘言。大众的眼睛是亮的,应该说是绝对到位的,甚至是最完美的组合,非他莫属!难道还有人对他们的黄金搭档敢持怀疑态度吗?若此,岂不是胆大包天了吗!
那么,上面我冠冕堂皇地啰嗦了一大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不分明是拾人牙慧,哗众取宠,浪费人的时间吗?
不!且听我另一种声音吧——“堪称本世纪经典”?如此草草地界定,是否有些操之过急?“经典”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汇怎么能如此轻易地说出口?
经典的定义,首先不能存在明显的错误,甚至瑕疵——极其微小的不足也不应该有。而我们非常欣赏和热爱的两位演唱的主角,在汉字发音上,居然都存在本质上的错误,或者叫做“硬伤”。区区10个20个字竟然出现错误,实在是华夏瑰宝——汉语的悲哀,中国文化的遗憾,更是中国文艺界的耻辱。更让人忍俊不禁,却无法笑出声来,也可以说滑天下之大稽的是,如此所谓的“经典”居然能够通过一道道审核的关卡,堂而皇之地搬上银幕,并“走红”网络,进而博得全国人民的一片喝彩声……
这究竟怎么了?难道我国的文艺领域真的就这样混乱,以至沦落到如此地步?这也真的让我毛骨悚然,倒吸了一口凉气!
首先说说雷佳。她的歌唱得甜中带甜,美到极致。她和徐子崴组合演唱的经典《家在心里》迷倒了一大片,甚至无数人。本人也“未能幸免”。但是偏偏在演唱《扎红头绳》这个环节露怯了——将“扎”字错唱成了翘舌音“奓”。确实也有翘舌音的读法,但不是用绳索系住某一种物体,而表示用比较尖锐的物体刺向一种物体。比如“扎针”“扎穴位”“扎心”等等。著名演员高鹏亦如此,真的可谓“不谋而合”。再听听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歌手郭兰英、罗民池二位老艺术家当年的原版唱词,人家就做得非常规范,一丝不苟。二位老艺术家都将“扎红头绳”的“扎”唱成了平舌音。向他们敬敬!不服气不行啊……
还有雷佳的“大春哥”的发音也不是规范的。唱成“大春儿哥”就非常规范了。也许有人强调:歌词里“大春”后面也没有儿化的标志啊?是的。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儿化音都在后面缀上一个“儿”字。诸如“电影”“小说”“开春”等,虽然没有标注为儿化音,但读它的时候必须给予儿化处理,否则被视为错读。以上列举的三个词汇不是词组,所以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有最清楚不过的提示:应该读作儿化音。
“大春”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是不收录词组的。比如“小张”“小刘”“小猫”“小鸟”等。有些姓氏是不允许儿化的,读出来也特别难听,拗口。比如读成“小吕”“小闾”“小赖”“小雷”等就会被人笑掉大牙了;但是只要人们习惯将这个词组读作儿化,那就是正确的。比如“小衫”“小屋”“小路”等词组,读作儿化都是正确的。
“儿化”音在名字的词组里是没有限制的,又不是所有的人名都读成儿化。比如有人叫“大宇”,这个名字不会就有一个人读作儿化。假如你硬把它给予儿化处理,那你就是错的。
至于其他 规范的发音,如果认真挑的话还能挑出几处来。比如“出门”,不但我们日常习惯读作儿化,《现在汉语词典》也在注解中予以注释。还有“几个钱”,因为它是词组,所以也应该给予儿化处理。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习惯读作儿化。那就证明它是对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喜儿”这个名词后缀词组,高鹏先生一直把它读作两个音节。即“喜”和“儿”。比如“喜儿啊,加把柴火”,“喜儿,等等”。这在实际生活的交流中是不允许的。名字的后缀“儿”是不允许独立成词的。“喜儿”“娟儿”“小娣儿”“小三儿”这些词组,绝不能读成两个音节“喜儿”“娟儿”;至于“小娣儿”“小三儿”也不能读成三个音节“小娣儿”“”小三儿”。当这个“儿”字缀在名字后面时,与它前面的字必须读成一个音节,也就是把前面的词给予儿化处理罢了。当然在诗词和歌词里面是一定两个音节的。也就是读作或唱作“喜”和“儿”两个字,两个音节。 仅此而已。
还有高鹏老师没有将“红头绳”这个词组给予儿化处理,却把“大鬼”读成了儿化“大鬼(儿)”。“小鬼”在这个语境中是必须儿化的,但“大鬼”则不然了。还从未见过谁把它读作儿化。即便这两个词组在一起并列使用,也必须该读什么读什么字音。一如叫两个年轻人姓张的和姓吕的过来,说:“小张(儿)、小吕(儿)过来!”其中“小吕”就绝对不能儿化,可以称其为“小吕子”。
以上,我提出了两处发音的错误。那么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到字幕里的字是否准确无误。纵观眼下网络, 字幕里的字乱七八糟,惨不忍睹。错误俯拾皆是。就以这个所谓的“本世纪经典”视频为例,区区几行的字里,就存在两处小儿科错误——小学生是绝对不会写错的。一处是“外面的雪下的可真大啊”,其“下的”应为“下得”;另一处是“风刮的这么厉害”,其“刮的”也应为“刮得”。
当人们看到这里,也许有人开始诟病我了—— 就这么点儿微不足道的毛病也拿出来说事儿?稍安勿躁。不是不允许出错,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个道理众所周知。 但是一旦在网络上发表,就应该慎之又慎,因为它是面向无数受众,而不仅仅是一两个人或者几十个人。 所以,应当尽最大可能不让作品出现错误。不然就会发生十分严重的误导问题,使本来就读错了这些字词的人进一步得到错误的强化。而将对这些词字掌握得不够扎实,处于模棱两可之间的受众,彻底地带沟里去了。
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有些当事人随随便便,漫不经心,毫无责任感地给这样的视频戴上令世人仰慕的,但是德不配位的桂冠——堪称本世纪经典!这无疑让经典蒙羞,让汉语的语音和文字哭泣……
我就私下里想,这个视万一被冠之以“本世纪经典”的美名传到国外,我们伟大、可爱的中华儿女又怎么向人捋顺这一团乱麻?假如能解释明白,尚有情可原,说我们某些当事人抑或团体,由于疏忽而出现了一些错误;假如一问三不知,摇头,拒绝回答,这也尚情有可原; 但假如你自以为是地说:歌词里的字音和字幕都是正确的,那么,你岂不间接地成了误导他人的帮凶?
呜呼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