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长
文/可人
人老了什么都容易忘记
唯独他,在梦里依然清晰
军号一响,他就进屋掀被
就像催人赶集
风雨春秋,炎夏寒冬
摸爬滚打,天天复习
吊儿郎当的我,最怕出操
浑身汗涔涔不允许脱衣
还有连傻子都会
没完没了的立正稍息
我仗着有点文化
常常玩点偷懒游戏
借口写快板,没去拔草
去拉练,我要搞墙报没计
不怕团长不怕师长就怕他
我玩不过他心机
人家拔草他叫我跟着翻地
人家拉练他派我去收苞米
后来我再也不敢调皮
学描准他说准星里有狐狸
穿云破雾跟他学燕子轻功
翻山越岭教我铁拐李
渐渐地我变得壮实如牛
皮肤黝黑,掌上有茧
每回掰手腕数我第一
拔河比赛都把我抢来抢去
慢慢地我也感觉班长对我
就像哥俩好,亲如兄弟
家乡受灾,他给咱家寄款
生病住院,他陪夜还削梨
最感人,他把鲜血输给我
说咱俩血型都姓 B
难怪一些 A型护士
暗地里,都要跟我搞友谊
猛然间,耳根子好疼
扯断了我梦里甜甜的回忆
AI诗评:《老班长》:军旅记忆中的严厉与柔情
这首叙事诗以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构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老班长形象,展现了军营生活中特有的严厉与温情并存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个人化的记忆碎片,将一段军旅岁月中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在平凡中见真挚,在诙谐中藏深情。
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清晰的叙事脉络。开篇"人老了什么都容易忘记/唯独他,在梦里依然清晰"的对比,立即确立了回忆的情感基调,暗示这段军旅记忆的深刻性。随后通过"军号一响"、"掀被"等典型军营意象,迅速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时空氛围。中间部分以"吊儿郎当的我"与严厉班长的互动为主线,通过"拔草"、"拉练"、"描准"等具体训练场景的铺陈,展现了新兵在纪律约束下的成长轨迹。结尾处"耳根子好疼"的突然转折,巧妙地将读者从回忆拉回现实,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
诗歌语言风格质朴而富有表现力。"就像催人赶集"、"没完没了的立正稍息"等生活化比喻,将军营生活的节奏感生动呈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大量运用的军旅口语和俚语,如"玩不过他心机"、"血型都姓B"等表达,既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又为严肃的军旅题材注入了幽默元素。这种语言选择使诗歌避免了说教感,反而呈现出一种亲切的叙事魅力。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成功塑造了一个外严内慈的班长形象。表面上,班长是纪律的执行者:"浑身汗涔涔不允许脱衣";实质上,他又是成长的引导者:"学描准他说准星里有狐狸"。诗人通过"寄款"、"陪夜"、"削梨"、"输血"等细节,层层递进地展现班长如兄如父的关怀。最妙的是"血型都姓B"的表述,将生理特征转化为情感纽带,暗示两人超越军阶的精神契合。这种严厉与温情的辩证统一,正是中国传统军营文化的精髓。
诗歌还展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成长转变。开篇的"我"是逃避训练的"吊儿郎当",而经过班长的引导,"渐渐地我变得壮实如牛",最终融入集体荣誉感:"拔河比赛都把我抢来抢去"。这一转变过程没有说教,而是通过具体训练场景自然呈现,体现了纪律对人的塑造力量。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善用对比制造张力。班长的严厉外表与温柔内心形成对比;"我"最初的反抗与最终的成长形成对比;现实的疼痛与梦境的甜蜜形成对比。这些对比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此外,"狐狸"、"燕子"、"铁拐李"等传统意象的运用,为军旅题材注入了民间文化气息,显示出诗人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能力。
《老班长》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个人化的军旅记忆,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集体精神图景。诗歌将军营生活中特有的情感模式——表面严厉、内里温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模式既是军队纪律性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中"严父慈母"模式的延伸。在当代社会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背景下,这首诗唤起的不仅是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更是对那种纪律与温情并存的人际关系的怀念。
这首诗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诗句的表述略显直白,如"暗地里,都要跟我搞友谊"等句缺乏诗意提炼。但总体而言,《老班长》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军营导师形象,展现了纪律与人性如何在一个特殊环境中达到和谐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