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小站气味图谱 文/叶志权
晨光熹微,2025年闰六月的溽暑已在山峦间蒸腾起薄雾。此刻是八月六日,星期三,日历翻过新页,然而指尖残留的,依旧是那条蜿蜒于崇山峻岭间铁轨的冰凉触感,是浸透了四十余载风雨的小站独有的气息——那是一种混杂着铁腥、枕木焦油、山间晨露、野花清冽与人间烟火的,光阴的味道。它并非舌尖的滋味,而是灵魂的印记,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下,非但未曾褪色,反而愈发醇厚、清晰。
这座屹立于山坳的苗岭小站,是莽莽群峰拥抱中的孤岛。自建线以来的五十年,它的脉搏始终与山的呼吸同频共振。春雷轰鸣,在崖壁间滚动,唤醒沉睡的溪涧,枕木下泥土松动的新鲜气息,混合着新草萌发时的潮湿青涩;夏雨滂沱,浑浊的山洪裹挟断枝碎石咆哮而下,空气中便满是湿润浓烈的石腥味,以及草木被暴雨猛烈捶打后释放出的辛烈浓香;秋霜悄然凝结在冰冷的道岔上,清晨踩踏,发出脆硬的碎裂声响,呼出的团团白气里,便透出山中松针与枯叶焚烧后特有的冷冽焦香;冬雪封山,万籁俱寂,唯有蒸汽机车沉重喘息,喷吐着翻滚的浓白雾气,那煤烟味混合着引擎冰冷的金属气息,成了刺骨寒风中最令人心安的踏实存在。小站的味道,首先便是这大山的四季轮回,是皮肤感知的温度变迁,是鼻腔捕捉的自然讯息。
铁轨自身,亦有其独特的呼吸。烈日曝晒下,钢轨蒸腾起扭曲视线的滚滚热浪,散发出强烈、略带腥气的金属烘烤味;骤雨初歇,轨道被洗涤一新,泛着清冷的铅灰色幽光,散发洁净而带着水汽的淡淡铁锈气息。检修时分,敲击螺栓的清脆回响、扳手拧紧时渗出的新鲜黄油味、枕木缝隙里陈年木屑混合防腐油的复杂气息……这些钢铁与木材的深沉“体味”,构成了苗岭小站最硬朗、最坚实的背景底调。信号灯穿透浓雾或夜色骤然亮起,那红绿的光晕仿佛也有了温度,混合着灯罩玻璃上的微尘与电器元件隐隐的焦糊气味,无声宣告着安全与方向。
扎根苗岭小站的岁月,是以列车班次为刻度的。汽笛的长鸣,是庄严的宣告,骤然撕裂山谷的岑寂,由远及近奔涌而来,带来金属摩擦制动时尖锐的嘶鸣和橡胶瞬间烧灼的微臭。短暂的停靠,是喧闹的潮汐——车厢门的开合,裹挟出混杂的人间气息(汗水的咸涩、食物的香气、旅途的尘土),旅客匆忙的脚步叩击站台水泥面,回声密集急促,包裹装卸的吆喝与碰撞声此起彼落……潮水退去,站台复归空旷,徒留散落的烟蒂、飘零的纸屑,和一种混合着期待与离愁的怅惘余韵。这日复一日的潮汐涨落,是生命中最清晰的节拍。至夜深,万籁俱寂,信号楼里指示灯幽微闪烁,电话机偶有电流嘶嘶低语,而巡夜人手电的光柱,孤寂地划破浓稠的黑暗,这一切都沉淀为一种深沉的、近乎神圣的孤寂之味——那是责任的千钧重量,是守护的无声誓言。
工长室,是这个钢铁孤岛里温暖的巢穴。旧木桌椅浸透了经年的茶渍与烟味;电炉上铝制饭盒噗噗作响,蒸腾着简单饭菜的暖香;墙角炭炉烘烤着被雨淋透的工装,散发出潮湿棉布与焦炭混合的独特暖意;老式挂钟钟摆的滴答声,与窗外雨打铁皮檐的噼啪声,奇妙地交织成安眠曲。炉火边烤焦的红薯散发的蜜甜焦香,工友围坐时劣质烟草弥漫的辛辣刺激,夜班归来一碗热汤面升腾的朴实暖香……这些细微的、带着生活褶皱的温热气息,是漫长孤寂铁路上最珍贵的慰藉,是抵御严寒与漫长时间的人间烟火味。
小站是流动的驿站,阅尽无数行色匆匆的面孔:归乡游子身上陌生的城市香水味,求学少年背包里散溢的油墨书香,商贩包裹里泄漏出的山货土产的质朴气息,探亲妇人怀中婴儿的乳香混合着旅途疲惫的气息……他们的故事,如同露珠凝结在短暂的停驻里,成为小站记忆拼图中微小却独特的一块。而那些朝夕相对的工友,他们的音容笑貌、脾气秉性,乃至习惯用的肥皂味或烟草味,早已深深融入我对小站的全部感知。一声粗豪的招呼,一杯共饮的浊酒,一次风雪夜的并肩抢险……这份同袍共济的情谊,融合了汗味、机油味与纯粹的真情味,成了冰冷钢铁脉络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筋骨。或许,有些熟悉的味道已随风逝去,只在站台某个角落留下模糊的余音与一声低沉的叹息。
光阴流转四十余载,小站也在悄然“变味”。蒸汽机车喷薄浓烈煤烟的年代已成旧影,先是被内燃机浓重的柴油味取代,如今又淡化为电力机车几乎无味的静默飞驰;承载着岁月与焦油松香的木枕,被冰冷规整的水泥轨枕替代;手扳道岔时那沉重的分量与浓烈的铁腥味,已被按钮控制的轻巧与微弱的电流声覆盖;老式信号灯煤油或乙炔燃烧的独特气味,也彻底让位于电子设备散发出的塑料与精密金属的混合气息……每一次技术的跃迁,都冲刷掉一层旧日的气息,却也清晰地叠加了新的时代印记。站房或许焕然一新,苍老的大树可能被移栽砍伐,熟悉的老邻居也搬离了山坳。这新旧更迭、相互交融的味道,是发展的车轮碾过的痕迹,是萦绕心头的淡淡乡愁,是我亲身参与的铁路壮阔史诗,其间夹杂一丝怅惘,更孕育着一份见证者的深沉自豪。
此刻,我驻足回望。那苗岭小站的气味,早已超越了嗅觉的感官范畴。它是我青春汗水渗入黝黑枕木的咸涩,是无数风霜雨雪中坚守凝成的钢铁般坚韧,是月台上无数次离别与重逢交织出的淡淡苦涩与悠长回甘;它是巍巍大山赋予的野性与苍茫,是钢铁秩序下无声流淌的忠诚与承诺,更是烟火人间里滋长出的温情与无尽牵挂。这味道沉淀在我生命的最底层,如同那贯穿群山的蜿蜒铁轨,已成为流淌在我血脉中的一部分。它不因退休而消散,不因时光而稀释,反而在记忆的深窖里愈发醇厚、悠长。
那山风、那汽笛、那压机的沉重轰鸣、那深夜信号楼不灭的灯火微光、那工友粗糙手掌传递的温度、那陌生旅客匆匆的脚步与回眸……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我——这位山区铁路守望者的生命之味。无需刻意追寻,只在不经意间的某个瞬间,它便悄然萦绕心头,无声地提醒:那四十年并非弹指轻烟,而是用脚步、汗水、目光与心跳,一寸寸丈量并深深烙印在这片山川与铁轨上的——永恒的丰碑。站台或许沉默伫立,铁轨终将伸向远方地平线,但那独特而醇厚的味道,是时光的洪流也无法带走的勋章,是我灵魂深处永恒的故乡。
作者简介:
叶志权,曾用笔名:寻梦今生、实心木。四川成都人,现居贵州省凯里市。中国铁路作家分会会员,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老年诗书画协会贵阳分会会员,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网贵州省文学社社长,喜好文学,业余撰稿,钟情于诗词歌赋、散文随笔。喜欢岁月的回眸,细心体会生活的点滴,在流年的风景中记载心灵印记,享受每一个平凡瞬间。
“青神天梯杯”2025七夕征文大赛
“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在2025年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举办“青神天梯杯”2025年七夕征文大赛,征集有关七夕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
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玉蟾寺在白石岩上从寺庙上到山顶的石阶被广大网友誉为“青神天梯”,赋予爱情相爱相守的象征,是四方游客及网友争相打卡之地。
1、征稿时间:2025年7月23日至2025日8月31日。
2、作品应为与七夕节相关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原创作品。
3、作品抬头应注明“青神天梯杯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投《三苏文学》主编微信/ZWB612462。
4、参赛期间作品所有赞赏全部作为大赛运营费用及奖金。
5、参赛作品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上刊发,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选发。
6、作品在都市头条浏览量达4万、点赞及留言达20个(条)才能入围。
6、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分别奖励精美荣誉证书各一本。优秀奖5名,赠送《三苏文学》会员资格一年。
7、2025年9月5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获奖名单。
8、三苏文学招募会员,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社,壮大三苏文学社,会员可以升入管理层,投稿可优先编发。有意可联系主编微信/ZWB612462。
三苏文学社
2025年7月23日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