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映金陵:李兰池与南京保卫战中的最后冲锋
一罗培永
1937年12月的南京城,寒雨如泣,枪炮声撕裂了古城的宁静。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7军112师副师长李兰池伫立在紫金山阵地前沿,望着远处日军逼近的炮火,手中的望远镜早已被雨水打湿。这位出身东北军的将领,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纵然战至一兵一卒,也要为身后的古都争取片刻喘息。
李兰池,字锦卿,1898年生于辽宁省锦西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目睹日俄战争在东北土地上肆虐,家国沦丧的切肤之痛在他心中埋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1917年,他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投身奉军,从基层军官逐步成长为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李兰池随部队退至关内,心中始终燃烧着收复故土的火焰。他常对部下说:“我辈军人,食国家俸禄,守土有责,若不能驱敌复土,何颜见东北父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兰池所在的第57军112师奉命开赴江苏抗日前线。11月,上海失守,日军兵锋直指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组织南京保卫战。112师作为东北军的骨干力量,被编入保卫南京的战斗序列,负责紫金山至太平门一线的防御。此时,李兰池刚升任副师长不久,面对兵力悬殊、装备落后的困境,他主动向师长霍守义请战,要求承担最艰巨的紫金山阵地防御任务。
紫金山是南京城东的天然屏障,主峰海拔448米,俯瞰全城,是日军必争之地。12月9日,日军向紫金山发起猛攻,飞机、重炮轮番轰炸,阵地工事在炮火中化为焦土。李兰池亲临前线指挥,冒着枪林弹雨在各阵地间穿梭,鼓励士兵们“与阵地共存亡”。东北军将士多为东北沦陷后的流亡者,对日军有着刻骨仇恨,在李兰池的激励下,他们用步枪、手榴弹甚至石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多次击退日军的冲锋。
战斗进行到12月11日,紫金山第二峰阵地失守,日军开始向主阵地发起总攻。此时,112师伤亡已过半,弹药也所剩无几。李兰池深知阵地难以坚守,但他更清楚,紫金山的每一刻抵抗,都能为城内百姓和友军的转移争取时间。他召集剩余官兵,嘶哑着嗓子说:“东北沦陷,我们已经没了家;今日南京若再失,国家将无立足之地!愿随我冲锋者,向前一步!”话音未落,幸存的数百名士兵齐刷刷向前一步,震天的“杀”声在山谷中回荡。
12月12日午后,日军突破主阵地防线,开始向太平门方向迂回。李兰池率部沿紫金山北麓向下冲锋,试图拦截日军,为友军撤退打开通道。在接近太平门时,部队遭遇日军伏击,密集的机枪火力封锁了前进的道路。李兰池身先士卒,挥舞着驳壳枪带头冲锋,不幸被日军流弹击中腹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部下急忙上前搀扶,他却推开众人,用尽最后力气喊道:“继续冲锋,别管我!”说完,壮烈牺牲,时年39岁。
李兰池牺牲后,部下含泪将他的遗体抬至太平门内,但此时南京城已陷入混乱,遗体最终未能妥善安葬。这位为保卫南京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东北将领,就这样长眠在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1938年,国民政府追赠李兰池为陆军少将;1986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将其名字刻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
如今,紫金山下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李兰池的事迹被永久陈列。展柜里,一份泛黄的战地日记记录着他牺牲前的最后心声:“军人死于战场,乃分内之事。唯恨未能亲眼见日寇被逐,东北光复。愿后来者继吾之志,复我河山,安我民族。”
李兰池的牺牲,是南京保卫战中无数英烈的缩影。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部队,有着不同的经历,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二字的重量。正如紫金山上的松柏,历经风雨而不倒,李兰池与战友们的精神,永远扎根在这片他们用鲜血浸染的土地上,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英雄永不褪色。
烽火盈城志未消
挥师紫塞护神皋
枪林弹雨身先赴
寒日危城血未凋
早抱捐躯酬国志
终留浩气壮江潮
至今淮水呜咽处
犹记将军百战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