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
——感悟唐诗秋日颂歌,让人心都清爽透亮起来
文|孙毅
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秋。持续多日的伏天酷热,被稍稍的驱散了一些,总算是立秋了!
秋天的邀请,我从不会错过。立秋前的周末,我与唐诗之路文物遗址保护工程三位年青创意设计师,摹名来到长安区天门街的曹村唐诗艺术村考察。
我走在曹村的田径上,一阵终南山吹来的清凉爽风,令我感到这段日子以来,难得的惬意。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响,我不禁抬头,看见一片飘落的枯叶,缓缓而下,蜷曲着微黄的叶面,显示出它的生命,己经灯枯油尽。我从落叶的声音里,感悟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把冷与热、喜与悲放在一起的融合,就如同人生在特定的时期,进入到一定境界,来到多情的秋天!
(一)
今年公历的8月7日,是立秋的节令,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据最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以此而揫敛也。”这个“揫”,意为聚集,“揫敛”即收敛的意思。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天将要来临。据古老的黄历介绍,每年公历的8月7日或8月8日,太阳到黄经135° 时为立秋节令。阳气渐收,万物内敛,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西方淒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不是暑天的酷热之风,呈现转凉的趋势。二候白露生。“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这句话通俗来讲,秋天的早晨大地已经开始升腾起雾气了。三候寒蝉鸣。“秋天感寒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说明秋天真的天气开始转凉,寒蝉之于秋天,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飞鸟传递的天候信号!
事实上,立秋并不代表酷暑天气的结束。俗语说:“秋老虎,热在三伏”。要真正感受到秋高气爽,我国大部分地区要等到白露前后,“秋后末伏”。人们常说,“秋老虎”也真有点难熬!
立秋曾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节日,古称“立秋”节。早在周代,逢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候大夫,举行“迎秋”祭祀仪式。到汉代传承习俗,杀兽祭拜,表示秋来扬武之道。皇宫里把事先盆栽的梧桐树移到大殿内,等到立秋之时,太史便要大声启奏“秋天已到”!而此时,梧桐树的叶子,应声落地,暗合“一叶落知天下秋”之意!
到了盛唐,每逄立秋之日,祭拜五帝。宋代朝廷于立秋日,改为举办“报秋”仪式。到了近代清朝,立秋这天,人们普遍用称,称人的体重,与立夏所称之数相比,验证夏季人的肥瘦增减。当然,民间街坊也流传立秋这天,“晒秋”、“咬秋”、“贴秋膘”的民俗习惯。
其实,春夏秋冬,各有各的好。唐代诗人对四季的变化,对节日的情感,要比今人敏锐,表现艺术写作的手法,更加细腻,让我们在四季轮回的变换中,赏析唐诗春花秋实,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立秋唐诗之中!
(二)
说起立秋,我想起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对于秋天,“删繁就简”这四个字下得精准。立秋的过程,就是一个自然界逐步约分化简的过程。尤其对季节、行事和做人,更加适用。
我们一行来到终南山下的长安区子午街办曹村。远看山上渐渐地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即将褪尽铅花,更显得嫣然秀美!
当我们步入曹村,似乎真闻出一种馨香的唐诗味儿。天门街口,迎面绘制的上百幅唐诗、书法、壁画,分布在四条主干街道的墙面上,竞相媲美。以“终南别业”唐诗为主题的家庭宅院的门头,以唐诗经典诗句命名的民宿,农家乐,形成天门街经济文化长廊。每到周未,都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赶来,给你一种错觉,似乎不在终南山下的小街,而是置身于唐诗丰盈的古镇。
“曹村唐诗墙,半部华夏史!”唐诗文化在曹村,厚厚的积淀着,成为当代乡村振兴,文化植根的沃土!
立秋,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刘禹锡是我国唐代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抗厉不屈。在悲秋,几乎成为古诗秋天题材的基本情感基调时,刘禹锡偏说——“秋日胜春潮”!
这是因为,看到春天阳光明媚,是你心里充满阳光;秋天的悲凉,是你心里悲凉。而刘禹锡,他眼中的秋天比春天还好,说明他心中的秋天,跟一般人见识不一样,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三)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好在哪儿呢?
秋词二首
(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贰)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首诗分两大段落。《秋词二首》,主题相同,独立成章,互为补充。其一赞美秋气,其二咏颂秋色。
刘禹锡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与“永贞革新”,遭到新朝皇帝唐宪宗的贬谪,被贬朗州达10多年。写《秋词》的时候,正值人生低谷抛弃的至暗时光。他没有消沉,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自古以来,不少仁人志士,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情绪悲观低落,悲秋固然是古人的常态。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的春天要好,在诗中强调秋天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要看到晴空万里,秋高气爽,有一只飞鹤,排云直上,大展鸿图。想象一下,也许,当真有一只白鹤,扶搖直上九宵云天!显然,这只鹤是独特孤单。云在这里比喻成阻力与困难。正是这只鹤,穿云破雾,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直上晴空,使仁人志士的精神为之抖擞!“诗言志”,“诗情”即志气。所以刘禹锡说“便引诗情到碧宵”,我诗情勃发,飞上了九天云外,看到晴空万里,便不会感到人生的低落寂寥!
第二首的前两句,写秋天的景色,刘禹锡采取写实的手法,勾勒出“山明水净”,秋天的山水,明净而清爽。“夜来霜”,指秋天的夜晚霜降了。经历秋霜后的树叶,由绿转黄,由橘黄又转为红色。“数树深红出浅黄”,一派姹紫嫣红,缤纷异彩,流露出作者高雅清澈的思想境界!
“试上高楼清入骨”。如若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为什么又会“清入骨”呢?“清”,指的是秋寒肃杀,同时也意味着清白的风骨,跟秋叶泛红对应起来了。但正是登上高楼,感觉到清寒,思想会变得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花浓艳的春色,让人迷醉,教人轻浮若狂。未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做人要更加清朗沉静,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充满无限的生机!
其实,刘禹锡写这首诗时,正是他被贬谪到远离皇城的朗州(今属湖南)任司马时期。在他看来,虽然朗州不如长安城繁花富有,但却拥有明净清爽,灿烂夺目的美好秋天,更喚醒人仁志士,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人生美感和乐趣!
《秋词二首》的格调,明朗、自然。而诗的情调和意境创造、思想感情的舒发表达,也因此成为秋天,最有特色、豪情和魅力的好诗之一!
立秋之际,暑热的天气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我跟大家分享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会给人们带来久违的希望和清爽感,让人心逐渐丰盈透亮起来!
作者简介:
孙毅:陕西武功人,本科学历,正教授编审。从事党的新闻理论出版事业资深专家,曾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