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林水洲
研学旅行作为“行走的课堂”,其课程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走出校园”,更在于通过系统性的教育设计,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从课堂学习到生活实践、从个体发展到社会参与的深度跨越。这种价值不是单一维度的“游玩收获”,而是融合认知、能力、情感、社会等多层面的综合性成长赋能。深入剖析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价值体现,既是理解其教育本质的关键,也是提升课程质量的核心前提。
一)、认知价值:打破知识边界,实现从“抽象符号”到“具象理解”的转化
传统课堂中,知识往往以文字、公式、图片等抽象符号存在,学生的理解多停留在“记忆”层面。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让知识与具体场景建立连接,使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验证的具象存在,从而实现认知维度的深层建构。
二)、能力价值:聚焦实践赋能,实现从“技能训练”到“素养培育”的跨越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能力”,早已超越了单一技能的“操作熟练”,而是指向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合作沟通、创新实践等综合素养。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通过真实任务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实战演练”的场域,让能力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
三、)情感价值:触动心灵深处,实现从“情感体验”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互动、真实联结,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这是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四、)社会价值:连接校园与社会,实现从“个体成长”到“社会参与”的拓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通过搭建“校园—社会”的桥梁,让学生提前体验社会角色、理解社会规则、参与社会事务,从而实现从“个体学习者”到“社会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这是其超越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
结束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价值本质——培育“完整的人”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价值,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完整成长”。它通过认知维度的“具象理解”、能力维度的“实践赋能”、情感维度的“价值认同”、社会维度的“参与融入”、教育维度的“生态重构”,打破了传统教育对“人”的片面塑造,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如何认知、如何做事、如何共处、如何成为自己。
这种价值不是即时可见的“分数提升”,而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素养积累”;不是标准化的“统一输出”,而是个性化的“差异成长”;不是孤立的“个体改变”,而是关联社会的“共生发展”。当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解决困难、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美好时,教育的本质——“培养人”——便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这正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穿越喧嚣、直抵教育内核的深层价值所在。
新时代背景下,研学旅行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创新变革以及助力文旅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研学旅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优化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强化宣传推广与家校合作等策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研学旅行有望在教育和旅游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和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安徽省高职高专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的部分内容分享)
林水洲 ,男,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职称:研究员。原湖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主任,国内外公开岀版发行的科技技术期刊《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主编
社会职务: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研学网特聘智库专家,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科普实践教育中心智府团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中心研究员,湖北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长协会校外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庐山研学旅行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贡献: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曾多次代表国家教育部对全国十几个省市,湖北省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国检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