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游岳静)
塔8月5日清晨,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港口登船,两小时的航程里,波罗的海的风裹挟着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远眺着两岸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很快便抵达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下船后,便沿着塔林老城的石板路开始步行游览。阳光透过中世纪的尖顶教堂洒下,红色的屋顶在光影中错落有致,沿着蜿蜒的街道穿行,橱窗里琥珀饰品泛着温润的光泽,登上老城的观景台,整座城市的风貌尽收眼底,
市政厅广场:塔林最著名的广场,是拍照打卡和节庆活动的热门聚点。每逢圣诞节,这里会搭建圣诞市场,有一颗巨型圣诞树被安放在广场中央。
塔林市政厅:位于市政广场,建于13世纪,是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唯一一座哥特式市政厅,也是最古老的市政大厅
城墙与防御塔
城墙:石灰岩城墙将古城与新城分开,被完整保留的塔林城墙共1.85公里长,防御塔28座,其中70%都有超过500年的历史。
Kiek in de Kök塔:同样是城防塔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和建筑特色,见证了塔林过去的防御历史。
教堂建筑
圣奥拉夫大教堂:14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曾一度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124米的塔楼鹤立于老城区,夏天和春天,参观者可以盘旋而上到教堂的360度观景台尽览塔林全景。
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教堂:始建于1900年,其绚烂的色彩、典型的俄式洋葱型圆顶,使其建筑风格与众不同,曾是俄国沙皇政权统治爱沙尼亚的象征。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爱沙尼亚最主要的路德教堂,主要供塔林的贵族使用,始建于1233年后多次重建,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参观者可以爬上69米高的巴洛克式的钟塔欣赏美景。
网红打卡地观景台
帕特库利观景台:最受欢迎的拍照圣地,从这里可以俯瞰红瓦屋顶、古城墙与远处的海港,是塔林明信片风景的最佳取景地。
科胡特乌萨观景台:视野极其开阔,可将整座老城与现代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是拍摄城市对比风貌的理想之地。
图姆比亚城堡
位于塔林的制高点图姆比亚山,自1922年起便是爱沙尼亚议会的所在地。最早可追溯至9世纪,如今所见的优雅巴洛克风格立面与高耸的“长赫尔曼塔”交相辉映,每天早晨都会在塔顶升起爱沙尼亚国旗。
丹麦后花园
长腿街和短腿姐
贵族和平民走的两条不同的路
远处的海岸线与老城的古建筑相映成趣,海风拂过带着淡淡的咸意
午后,大巴车循着来时的路慢慢返回港口,沿途再看一眼阳光下愈发清晰的老城细节——斑驳的墙壁上爬满的藤蔓,街角艺人拉着的手风琴旋律,登船返航时,回望渐渐远去的塔林,老城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两小时的航程仿佛成了连接两座城市记忆的纽带,将赫尔辛基与塔林的风情在往返间细细品味。赋诗一首
《鹧鸪天·塔林怀古》
石巷蜿蜒接翠微,红檐错落映斜晖。
长腿街前寻旧梦,后花园前锁烟霏。
钟未歇,影相随,教堂尖顶入云帷。
千年风雨城垣在,犹见波罗海月归。
下午开始游览赫尔辛基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这座波罗的海沿岸的北欧名城,以其简洁明快的设计美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自然交融的城市肌理,成为无数旅行者心中的“北欧明珠”。从南码头的海风到红白教堂的尖顶,从百年学府的书香到公共空间的温度,赫尔辛基的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这座城市对生活与艺术的独特理解。
南码头露天广场:城市的“会客厅”
清晨的南码头露天广场,是赫尔辛基一天的起点。作为城市最活跃的公共空间之一,这里既是市民休闲的“后花园”,也是游客感受本地生活的窗口。广场上,色彩鲜亮的露天市场摊位整齐排列,新鲜的三文鱼、蓝莓果酱、手作羊毛织品散发着北欧的质朴气息。海风拂过,远处的芬兰湾波光粼粼,与岸边的古典建筑相映成趣,偶尔有街头艺人的手风琴声飘过,为这幅画面添上灵动的音符。每到夏季,广场上还会举办露天音乐会、市集活动,本地人带着咖啡杯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自在惬意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
赫尔辛基的天际线,总被两座标志性教堂的尖顶勾勒出独特轮廓——它们因外观色彩被亲切地称为“红教堂”与“白教堂”。
红教堂即乌斯别斯基东正教堂,是欧洲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红砖砌成的建筑带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洋葱头式的穹顶点缀着金色纹饰,阳光下如同燃烧的火焰。走进教堂,内部的壁画与吊灯华丽而庄重,宗教的肃穆与艺术的精致在此交织,仿佛诉说着芬兰与俄罗斯复杂的历史渊源。
白教堂则是赫尔辛基大教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纯白建筑矗立在参议院广场中央,62米高的绿色穹顶直指天空,尽显简洁大气。拾级而上,站在教堂前的台阶上,可俯瞰整个广场的对称之美——周围的政府办公楼、大学建筑构成和谐的几何布局,展现着芬兰对秩序与理性的追求。教堂内部的白色立柱与浅色拱顶营造出宁静氛围,无论是信徒的祷告还是游客的驻足,都能在此感受到心灵的平和。
赫尔辛基大学:百年学府的人文之光
与大教堂相邻的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最古老的高等学府,自1640年建校以来,始终是北欧学术与思想的重镇。校园建筑融合了古典与现代风格,古老的砖石校舍爬满常春藤,与旁边的玻璃幕墙教学楼形成有趣对比。漫步其中,随处可见抱着书本的学生匆匆走过,图书馆前的草坪上,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讨论着课题,空气中弥漫着自由而严谨的学术气息。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与城市融为一体,学生们的活力为古老的街区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美术馆:艺术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赫尔辛基的艺术气息渗透在城市的肌理中,而美术馆则是这种气息的集中呈现。赫尔辛基艺术博物馆(HAM)收藏了大量芬兰当代艺术作品,从抽象绘画到装置艺术,展现着北欧艺术家对自然、社会与人性的思考。馆内的设计简约而通透,让艺术作品与观众形成平等的对话。更有趣的是,许多美术馆与公园、街区相连,比如位于伴侣岛的户外雕塑公园,艺术作品散落在森林与草坪间,游客在散步时便能与艺术不期而遇,真正实现“艺术融入生活”。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一座属于所有人的“知识宫殿”
在赫尔辛基市中心,一座形似“冰晶”的现代建筑以轻盈的姿态嵌入城市肌理,它便是被当地人亲昵称为“Oodi”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这座2018年落成的建筑,不仅是芬兰藏书量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
从外观上看,Oodi如同一块被海风打磨过的巨大冰雕,主体由玻璃、钢铁与木材构成,通透的立面让自然光肆意涌入,与内部温暖的木质结构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建筑共分三层,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却又通过开放式的楼梯与连廊融为一体,消解了传统图书馆的封闭感。
一层是“城市阳台”,这里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广场——设有咖啡厅、信息咨询台,甚至还有一个小型舞台,时常举办读书孩子们在专门的游乐区嬉戏下棋,老人坐在窗边的沙发上读报,旅行者对着电子屏查询城市信息,不同身份的人在此共享空间,毫无违和感。
二层是“知识森林”,这里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区,却又打破了刻板印象。高达10米的书架如森林般矗立,书架间点缀着形态各异的座椅,有的嵌入书架角落,有的临窗而设,读者可以随意找到舒适的角落沉浸书海。更妙的是,这里设有多个“创意实验室”,配备3D打印机、录音棚、视频剪辑设备,任何人都能免费使用,将书中的灵感转化为实际创作。
三层则是“安静绿洲”,主打静谧的阅读与工作空间。大面积的落地窗将芬兰湾的景色引入室内,远处的海平线与近处的屋顶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这里的桌椅排列稀疏,每个人都能拥有独立的空间,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偶尔有微风从窗缝溜入,带着海水的清冽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节奏。
Oodi的设计理念始终围绕“开放与共享”——它全年无休,向所有市民与游客免费开放,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即可进入。这里没有“请勿触摸”的禁令,没有严苛的规则束缚,反而鼓励人们“使用”空间:可以带食物进入,可以在沙发上小憩,可以约朋友讨论方案,甚至可以借用厨房举办小型聚会。
当夕阳西下,Oodi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落日的余晖,远远望去,仿佛一座发光的灯塔,不仅照亮了知识的海洋,更温暖了城市的日常。
从南码头的烟火气到教堂的庄严,从大学的书卷气到公共空间的包容,赫尔辛基没有轰轰烈烈的喧嚣,却以其独特的平衡感——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严谨与自由之间找到的微妙和谐,让人在漫步中不知不觉爱上这座城市。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芬兰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是奢华的堆砌,而是对细节的专注,对人的尊重,以及与自然的共生。这里夏季时属于极昼天气,晚11点天色也不黑,早上头5点天蒙蒙亮,冬季则相反,这里生活水平很高,平均1800欧元,每月必须花完,不用孝敬老人,不用就给孩子,如果月有剩余,有人会找到你问清况,为啥不促进消费,剩余多少,下次工资扣多少,所以他们都不存钱,如果给孩子留下一部分,上税75%
我们马上到了!导游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路,是啊!两个小时的行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图尔库,晚上用完餐,在轮船度过一晚。
鹧鸪天·芬兰首都游
北欧风光映眼眸,芬兰胜景韵悠悠。
冰川遗梦留千壑,湖泊含情泛万舟。
古教堂,叹春秋。松石漫步意无休。
极光漫舞星河畔,沉醉仙乡不复愁。
作者简介:袁艳欣(康艳罗)河北石庄,网名:春暖花开,石家庄诗词协会会员,滹沱诗社秘书长,海内外名人名企院士,自幼喜欢文学,作品曾发表滹沱诗社,太行诗苑,晚霞诗社,蓝星平台,北京头条,天津头条刊登,现书香文学院认证编辑,认证作家,制作都市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