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三义记
商州自古多义事,山川草木间皆藏佳话。夜村镇的孝义湾、州城的仁义巷、腰市川的义渠,并称“商州三义”,如三颗明珠串起这片土地的道德微光,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夜村镇原名孝义湾,其名源于一段“义孙”佳话。相传古时此地有位老人卧病多年,儿子渐生厌烦,竟叫上幼子用木板抬着老人往深山里去。行至山凹,儿子要连人带板推下崖去,幼子却急道:“爹,爷爷扔了便是,这木板得留着。”儿子怒道:“留这破板何用?”幼子认真道:“这是咱家传家宝,将来您老了,我好用它抬您呀。”一句话如惊雷劈醒父亲,他望着儿子澄澈的眼睛,猛然醒悟,当即抬回老人,悉心侍奉至寿终。村民感佩幼子的纯孝与智慧,便将此地唤作孝义湾,“义孙”的故事也成了教化子孙的活教材。
州城深处有条仁义巷,宽不过六尺,却藏着“让他三尺”的胸襟。据说清代有位州官与县官相邻而居,县官扩修宅院时,想占州官家三尺地。州官家人气不过,飞书千里向在外的州官告状。不久回信寄来,纸上只有四句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顿悟,主动退让三尺。县官见此情景,羞愧不已,也让出三尺。两道退让的空隙,便成了供邻里通行的巷道,百姓感念二人的豁达,取名“仁义巷”。砖石无言,却将“争一争两败俱伤,让一让海阔天空”的道理刻进了城郭的记忆里。
腰市川的义渠,则流淌着“舍私田润万民”的慷慨。义渠的故事主角郭金鼎,乃大唐名将郭子仪第三十二代孙,血脉中自带忠勇济世之风。他在丹凤县龙驹寨任税官时,便以清廉仗义闻名。清朝中期以前,腰市川的集市在上集村,一条古渠穿街而过,引石板河的水灌溉两岸良田。可年久失修,渠水渐弱。光绪二十六年大旱,土地龟裂,村民想重修渠口,却发现关键处是郭金鼎的私田。众人愁眉不展,郭金鼎听闻此事,二话不说捐出数亩良田:“众人有难,我岂能惜这点地?”渠口顺利打通,当年便灌溉两千余亩庄稼,百姓感念其义,将这条渠唤作“义渠”。
更令人称道的是,郭金鼎一次骑马返乡,行至夜村镇山坡处,见洪水冲断道路,行人往来艰难,当即出资修桥。桥成后,东来西往的客商、村民皆获便利,后人遂名之“金鼎桥”。2010年,我与三舅郭丕成、四舅郭丕德专程寻访,在老312国道夜村段弯道处,桥侧“金鼎桥”三个大字仍清晰可辨,如老人的勋章,默默诉说着往昔义举。
义孙守孝,守的是伦理根基;仁义巷让地,让的是处世智慧;义渠输水、金鼎架桥,传的是民生大义。商州三义,虽事不同类,却都透着一个“义”字——于家为孝,于邻为让,于民为仁。这些故事如商山洛水般代代相传,让这片土地始终浸润在温暖的人文光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