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老街的漫步徜徉
沈五群
风和日丽,春光明媚。
周末休闲走进邢州古城老街,脚踏痕迹斑驳的青石路,我从南长街向北缓缓而行。边走边看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特色店铺、时令蔬菜水果地摊以及明清建筑精致古朴的石雕、砖雕和木雕,顿时眼花缭乱,心潮起伏。仿佛漫步徜徉在岁月的历史隧道,一嘟噜一串的美好记忆,宛若从内心深处倏然喷薄而出。
退休前 ,我曾在这条老街附近居住、工作了30多年,四季轮回的冷暖时光,风云变幻的深浅印象 ,宛若一幕幕特写镜头,在记忆的屏幕上时常回放,令人难已忘怀。
历史悠久的邢台古城,系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素有“五国古都、十朝雄郡”之誉。
古色古香的南北长街,位于邢台古城的中轴线上,不但是燕赵第一城的老街,而且还是历代帝王重臣北上南下的御路和官道。
一块块平铺在老街上锃亮的青石,悄然蕴藏着襄国、信都、邢州、龙冈和顺德府沧桑岁月的斑驳痕迹,令人浮想联翩。
这条南北长街总长1500多米,宽六米,曾是一条完整的古老街道。后来开通光明街 ,便将其从中段一分为二,南侧称为南长街,北边则叫北长街。
明清时期,北长街曾是古城府衙的菜园、豆腐坊、香油坊、挂面坊、佐料加工坊等官府专用商品聚集地。故而这里多是民居房,充满了民间百姓的烟火气。
而南长街则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的聚居地。这里豪宅高低错落,前店后厂的布袋院比比皆是,相映成趣,彰显出浓浓的官商富贾味。
自古以来,南北长街的街道两旁,青石砌基青砖垒墙的古老宅院,构成一道道古老僻静的深巷胡同,具有曲径通幽的仙境之妙。
诸多明清四合院,曾经居住了一代又一代的老邢台人,见证了这条老街深巷的历史风貌,见证了岁月荏苒的沧桑变迁。
如今,这里先后通过一系列文化包装,把古城老街打扮的焕然一新,一跃而起成为网红打卡游览点。
想当年,为顺利执笔编纂一部县志,在主管领导的支持协助下,我曾前去档案馆查阅有史志资料,发现诸多有关南北长街的轶事。其中有些记载,基本上与民间传说大同小异。
自商代祖乙迁都于邢以来,历代王朝便将南北长街列为御路和官道。
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1300年前,立志中兴的商代帝王祖乙,在对各地反复考察后,果断迁都于邢,使其成为北方建城最早的地方。
据《资治通鉴》记载,战国时期三家分晋,赵襄子于公元前455年,自山西迁都邢台,确定古城中轴线大兴土木,并在凤凰街北部筑建“襄子殿”。
一代帝王赵襄子,曾多次在全副武装的卫士簇拥下,从这条御路出北门,前去鸳水桥畔一带湿地游览,遭到义士豫让三次行刺,留下一段有惊无险的传说。
据《邢台历史文化辞典》“重大事件”词目记载,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创建后赵政权,建都邢台“大修城郭,增筑雉堞”,史称建平大城。皇帝石勒在谋士张宾陪同下,沿建平大城中轴线巡视宫殿建筑,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公元206年,西楚霸王项羽敇封张耳为常山王,定都邢台。张耳乘坐八抬大轿,在御路上会见群臣官僚,现场旗帜招展鼓乐齐鸣,场面异常热烈。
公元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乘马经过南北长街御路,驾临顺德府接见刘秉忠商谈建国大计,在此留下历史踪迹。
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骑马经南北长街御路,慕名前去沙河梅花亭览胜,并驻跸百泉,为宝寿庵题写“宝寿禅林”匾额,为邢台留下千古佳话。
一座历经沧桑的邢台古城,宛若一幅水墨丹青韵味浓浓。
一条穿越风云变幻的南北长街,恰似一部经典古诗耐品耐诵……
作者简介:
沈五群,河北邢台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休闲喜欢静静读书,喜欢捕捉灵感,喜欢用一支瘦笔,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