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应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李 皓

曾几何时,报刊刊号犹如稀世珍宝,在市场上奇货可居。国家新闻出版署对报刊号的严格把控,使得一号难求,一个报纸刊号转手就能卖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高价。在那个纸媒为王的时代,拥有正式刊号就意味着拥有了公开发行的通行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上门广告,滚滚财源也如潮水般涌来。纸媒在当时可谓风光无限,占据着信息传播领域的霸主地位。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仅仅十几年过去,曾经辉煌的纸媒局面便江河日下,往昔的繁荣一去不复返。互联网智能手机自媒体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迅猛地冲击着传统纸媒的领地。自媒体以其便捷、快速、互动性强等特点,迅速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目光。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往手捧报纸阅读,转变为随时随地在手机、电脑等终端浏览自媒体内容。纸媒的好日子如同夕阳余晖,逐渐黯淡,曾经的“摇钱树“变成了如今的“烫手山芋”。
这一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纸媒体领域,在其他行业也屡见不鲜。曾经,柯达胶卷是摄影行业的巨头,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然而,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胶卷市场急剧萎缩,柯达公司未能及时转型,最终走向破产。再如,曾经的诺基亚手机,以其坚固耐用、功能实用而闻名于世,是全球手机市场的领导者。但在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未能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被苹果、三星等竞争对手超越,最终失去了市场份额。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企业或行业曾经多么强大,一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难免会被社会淘汰。
如今,报刊订阅量大幅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官方媒体在与自媒体的竞争中也显得力不从心。为了维持生存,一些媒体从版面到频道,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商业售卖行为。曾经新闻所秉持的尊严与使命感,在现实的压力下,似乎已斯文扫地。当新闻内容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其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也难免受到质疑,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
纸质媒体衰落的背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就能浏览海量资讯,纸媒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显然无法与之抗衡。从受众角度而言,年轻一代成长于数字时代,他们更习惯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纸媒的受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从纸媒自身来看,一些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媒体冲击时,转型步伐缓慢,未能及时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
但我们不能就此对传统媒体的未来感到悲观。虽然当前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它也拥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媒体有着专业的采编团队,深厚的新闻底蕴和严谨的审核机制,这使得其生产的内容在质量上往往更有保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优质、深度、权威信息的需求依然存在,甚至更为迫切。传统媒体若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新媒体融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例如打造新媒体矩阵,推出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新闻产品,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此外,纸媒还应培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专业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惟其如此,或许还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生机。
然而,无论传统媒体如何努力转型,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满足受众日益变化的需求,难免不有“树倒猢狲散”的那天。所以,纸质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要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勇于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媒体,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续写辉煌。
(作者系资深新闻工作者,拥有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媒体。曾数十次获国家、省、地级各类新闻奖项,并两度获“山东省期刊优秀编辑”称号。)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