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蝉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枝梢曳骄阳
蝉鸣人间烟火盈
坠入茶盏,溅起滚烫微澜
一阵风后,茶香四散
惟蝉振翅沉醉而“知了,知了”
声声为命运呐喊
为盛夏诠释着炽热的韵脚
十多年的轮回
仅在一夏的日子拥有的生命
何惧被烘烤成尘
也要伴着落叶去逐梦
2025.8
评析:
## 《蝉鸣与茶盏:一场生命强度的辩证仪式》
张海峰的这首短诗,以蝉鸣与茶盏的意象碰撞,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诗歌通过"曳骄阳"的枝梢与"烟火盈"的人间形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架构,而蝉鸣作为连接天地的声波,最终"坠入茶盏",完成了一次从宏大到精微的意象转换。这个"坠"字极具爆发力,使无形的声波获得可触摸的质感,在茶盏中"溅起滚烫微澜",将听觉、视觉与触觉通感交融。
诗人对生命时间的处理颇具匠心。"十多年的轮回/仅在一夏的日子拥有的生命"这两行形成巨大的时间落差,揭示了蝉类生命存在的悖论性——漫长的地下等待换取的竟是如此短暂的歌唱权利。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生命短暂的哀叹,而是通过"何惧被烘烤成尘"的宣言,将诗歌推向存在主义的高度。茶盏中的微澜与尘世的烘烤形成对照,前者是瞬间的诗歌意象,后者则是永恒的生存境况。
"知了,知了"的重复既是拟声,更是对认知边界的探索。蝉鸣作为"为命运呐喊"的声音符号,其意义在"为盛夏诠释着炽热的韵脚"中得到升华。这里的"韵脚"一词尤为精妙,既指诗歌形式,又暗示生命节奏,使自然现象与艺术创造达成同构。当茶香在风中四散时,物质性的消散恰恰反衬出精神性呐喊的持久。
诗歌结尾"伴着落叶去逐梦"的意象群,构成生命循环的完整图景:从夏日的炽热到秋天的飘零,从声音的震荡到梦想的飞翔。这种处理使短暂的生命获得审美超越,将生物性的存在转化为诗性的永恒。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通过意象的精准选择和组合,在有限的诗句里容纳了多层次的生命感悟,显示出成熟的诗歌把控能力。
总体而言,《听蝉》通过微小物象窥见生命真谛,在有限篇幅内完成了感知—思考—超越的三重飞跃,体现了诗人对存在的诗性把握。这种将感官体验与哲学思考熔于一炉的创作方式,正是中国当代诗歌值得坚持的发展方向。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