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歌散文
一、 立秋遐思
文/宋永基
蝉声已在梦沿上卷曲
我煮过的茶香
伏在飘落的枫叶上
一起去丈量大地的体温
南北的淫雨早已熟透
鲁豫都举起秋收的草稿
一行行枯斃的玉米杆
在八月上旬的晴热中晾晒
云朵的棱角并不锋利
那只是显摆的天气预报
失重的夏天收起账本,说
立秋啦,帐,明年再算
秋波落泗水”
文/宋永基
九月,火红的色彩任意涂抹
每片红叶,都有秋的抓痕
两位挚友
-李白、杜甫
盘旋在石门山的杜鹃声中
都为惜别,呻吟着弯曲的思路
秋波澄明的泗水“,贴伏在时间之外
欲将飘零的身影叠映在一-起
苍劲的徂徕山”,抚慰的松涛
给两位诗魂的聚合,提供鸿博的呼吸
摘下世俗的冠冕,敞开禁锢的袍衫
金樽无需端出古典的架势
你我都是追逐清风的月影
一杯酒, 醉得石破天惊
让唐诗的韵味,隨飞蓬向远
在每个时代都砸出圆圆的豪爽
济宁太白楼
文/宋永基
你曾贴在古运河的波心里
将盛唐的月光洒满台阶
堞齿还吐着豪逸的酒气
仰首便醉倒任城的文化历史
你从古城垣.上走出来
-挥笔,便有“壮观”笔势撬动人心
那些皇权、士子的赞语
都是你醉过的影子
瓦檐.上的雨水
每一滴都含着“思故乡”的韵味
青砖缝里砌牢“诗仙”二字
是时光倒流的一句低吟
济宁浣笔泉
文/宋永基
李白的笔端还没流尽意境
铺开的宣纸被生活晕开
徙倚的氛围扎破诗情
你在泉水里捞取安宁
-只狼毫戳不断唐朝的绳结
笔锋浣不住退潮的世况
墨染的清泉是岁月的倒影
你在砚池里研磨醉态
作者简历 笑之,原名宋永基,男,1938年生,,山东泗水县人。从事多年教育、文化工作,曾在,《时代文学》、《山东诗歌》、 《凤凰诗歌》、《小说界》、《曲艺》 、《中 国楹联报》等全国各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曲艺、楹联等作品,获奖多件。退休后参与本县文化遗产挖掘工作。出版诗集、散文小说集、歌词集、楹联集以及本县历史文化丛书多部。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老来酷爱新诗,以诗趣颐养晚年。
二、秋至秋未凉,夏去暑未消
文(大山)
蝉的韵律
忽然跳出秋的音符
那些关于时令的节拍
总是热的烘托
阳光怂恿热浪的我行我素
让夏的帝国汹汹不可一世
它有水淹华北的意
也有火焙江南的胆
时间好像开了个玩笑
把秋的门牌挂在夏的屋檐
我在等一场雨
等它敲开季节的门
等凉意漫过脚踝时
我才相信,秋真的来了
季节中的博弈
我还没赢过
一年 已被啃掉大半
剩下的赌注悬在枝头
像未成熟的果子
与其说丰收再即
却总让我提心吊胆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三、 泗水王春诗歌散文 《青铜书》
文\王春
起初是青铜剑的沉默
在博物馆的暗处
棱角保留着直抵咽喉的锐利
拒绝所有抛光
它只是不肯弯曲的铸件
被命名为“野”
后来是锦匣的勋章
绶带盘绕成完美的结
烫金册页里功勋
被装订成册
当所有光芒都朝典仪
陈列在玻璃之后
它们被称作“史”
现在,我的左手握着竹简
沟壑间填满星辰的刻痕
右手却点开二维码
让数据洪流漫过指间
在光洁屏幕的倒影中
看见对自己的陌生
地铁站里穿行的身躯
西装裹着未拆封的内衣
公文包锁着千篇一律的平仄
我们演练微笑的弧度
如同演练祭礼的周旋
当电子钟吞没最后一个韵脚
所有灵魂都成为归档的副本
终于学会在键盘敲击间
藏进一枚青铜的冷
当所有修辞如潮退去
那未被磨平的棱角
突然从文档深处醒来
刺破精心排版的夜晚
当数据洪流漫过堤岸
总有些未被驯化的笔划
在断电的瞬间浮现
它们从青铜的脉管里
涌出灼烫的墨——
所有典仪都失去重量
唯有这野性的光
将我们重新铸成
一根不弯的骨头
华胥故里探究
文/王春
胥湖烟霞处,羲皇故里风——泗上故地重现上古人文画卷!
泗水之滨的晨曦,总带着几分穿越千古的温润。当第一缕曦光掠过华胥湖的水面,雾霭中隐约浮出小安山的轮廓,那些沉睡在土层下的陶片与石器,仿佛都在这一刻苏醒。考古学家王献唐笔下的华胥氏、伏羲氏发迹之地,正透过时光的薄雾,向我们展开一幅上古先民的生活长卷。
一、胥湖畔的母系家园
华胥湖的水波,在六千年前或许更显浩瀚飘渺,湖畔台地上,一群披发赤足的先民正围着篝火舞蹈。居中那位女子身形高大,兽皮裙裾上缀着贝壳串成的饰件,正是部落的首领华胥氏。她手中握着一根磨制光滑的骨针,正将麻线穿过兽皮——这种经草木灰浸泡软化的纤维,是华胥部落最先掌握的纺织原料。
“阿母,东边芦苇荡里又发现了三枚鸟蛋!”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少女捧着陶罐跑来,陶罐上烧制的螺旋纹还带着草木灰的气息。华胥氏接过陶罐时,指腹抚过少女手腕上的绳结——那是她发明的“结绳记事”,不同颜色的绳结代表不同事物,红色记狩猎,青色记采集,这简单的符号系统,正是文字与数字的雏形。
湖畔的聚居地呈环形分布,三十余座半地穴式房屋以篝火为中心向外辐射。房屋中央的灶坑口不断地添加烧柴,既能驱赶潮湿,又能防备夜间出没的猛兽。华胥氏巡视营地时,总能看到部落成员各司其职:壮年男子带着石矛、木耒去往湖边捕鱼,妇女们在附近的坡地采集野果、挖掘块根,孩童们则在营地边缘追逐嬉戏,用陶埙吹出呜咽的声响。
最热闹的当属陶器作坊。三位老者正将细腻的黄土与河沙按比例混合,用木杵反复捶打。其中一位用手指蘸着水,在陶坯上划出细密的绳纹——这种纹饰不仅美观,更能增强陶器的摩擦力。华胥氏蹲下身,接过陶坯轻轻转动:“今日需多烧些尖底瓶,昨日观天象,恐有连绵阴雨。”她指的是部落独创的尖底汲水瓶,双耳系绳后能自动倾斜入水,灌满后又能直立,这种利用重心的智慧,在当时堪称奇迹。
当暮色染红湖面,全体族人会聚集在安山脚下的空地上。华胥氏捧着装满黍米的陶碗,带领众人向日月行礼。她口中吟诵的古老歌谣,讲述着天地开辟的故事:“混沌初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万物皆灵”。歌声里,孩童们会将最饱满的果实埋入土中,期盼来年的丰收。这种原始的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小安山上祭祀先祖的庙堂,小安山上的千年古柏也长成了参天大树,见证了香火延续的历程。
二、黄山寨的文明曙光
华胥氏之后,部落的首领传到了伏羲手中。这位身材魁梧的青年,常在黄山寨的山巅伫立,凝视着日月交替、星河流转。他手中握着一根刻满凹槽的木杆,那是用来观测日影的工具——通过记录杆影的长短变化,他发现了四季轮回的规律。
“伏羲哥,这绳结太复杂了,记不住啊!”。一个少年举着缠满绳子的木棍发愁。伏羲接过木棍,忽然灵机一动:"不如我们画下来?"他捡起一块烧黑的炭条,在岩壁上画出一个圆圈代表太阳,一个月牙代表月亮,三道斜线代表雨水。围观的族人渐渐明白,这些简单的图形比绳结更易传递信息,这便是最早的象形符号。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伏羲在山洞中避雨时,看到岩壁上的水渍勾勒出奇妙的纹路,恰好与他观测到的星辰方位相呼应。他猛地起身,用石斧在岩壁上凿刻起来:一道长横线代表阳,两道短横线代表阴,两两组合成八种图案。"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他口中念念有词,八卦图的雏形就此诞生。这不仅是占卜的工具,更蕴含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在伏羲的带领下,部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他教族人用绳索编织渔网,捕鱼效率大大提高;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发明了陷阱捕捉野兽;他看到植物的种子落地生根,便带领大家开垦土地,尝试耕种。黄山寨下的坡地,渐渐出现了规整的田垄,粟米和黍稷的幼苗在风中摇曳。
最令人振奋的是家畜的驯化。伏羲发现捕获的幼兽经过喂养会变得温顺,便挑选出性情温和的野猪、山羊圈养起来。部落里开始有了稳定的肉食来源,陶器上的纹饰也从绳纹、篮纹变成了猪纹、羊纹。一次狩猎归来,伏羲用兽骨制作了一支笛子,吹出的旋律引来族人围观,这或许是华夏大地上最早的乐器。
每当新月升起,伏羲会登上黄山寨的高台,向族人讲解八卦的奥秘。台下燃起的篝火连成一片,仿佛地上的星空。有族人提议:“我们建一座石屋供奉这些符号吧!”,于是,众人运来石块,在山腰垒起一座简陋的庙宇,这便是后世伏羲庙的起源。石屋中央的石板上,就刻着那幅改变了华夏文明进程的八卦图。
王春,男,山东泗水人,1964年\1970年泗水一中。1971\1977知青下乡泗水县考棚街。
1978年在泗水县建设局参加工作。
1980年\1982年山农大园艺专科学习。
1983\1985年任泗水县建筑公司车间主任、生产科长。
1988年任泗水县建筑公司副经理。
1992年调任泗水县园林绿化管理所任党支部书记、所长。
2012年2月退休。
2013年在泗水县老年大学学习美术和书法。
同年老年大学成立儒学讲师义工团任副团长,一直从事乡村儒学讲堂义务工作、济宁市作协会员,泗水县华龄自愿者协会法人代表,泗水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散文》作者/鲁源文苑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