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宝智
村里人常道“每日一善,必行千里”。这古风淳朴的训诫,如村口老槐树般扎根人心。然而,每每奔走于各户之间,却总被一种无声的寒流所浸透。那“善”字如古井的倒影,竟在现实的浑浊里,被轻易搅碎了形状。
动员改厕之初,我挨家挨户踏破门槛,磨破唇舌。政策本意如春水,只愿冲走污秽,留下洁净。可有些人家,却如朽木般顽固,村上骂完骂政府,最后连共产党也一并恶言相向。及至左邻右舍纷纷改厕完毕,明窗净几、污浊尽去,那些人却又眼热了。更令人气结的是,名额有限,其中几户竟因村中亲属关系而捷足先登,全然不顾他户之急!邻里之间,彼此面面相觑,心知肚明,却只能咽下这口浊气——那点微末的名额之利,竟生生在众人眼前,被无形的裙带之绳卷走了。
善举被私欲扭曲,何止于此?每年高考结束,村上便张罗着助学补助。本是党泽如春阳,为贫寒子弟雪中送炭。然而这缕阳光照下来,竟总先暖热了某些人家的门槛。村委亲属名单一马当先,那些孩子,莫说乡亲们素未谋面,便是其家门前的方寸之地,也常年是垃圾横陈、尘埃掩路。他们从不参与村中公益,却独对此等补助趋之若鹜。想几年前,政府按户发放电饭锅,取暖器等生活家电,为多领一份,将唯一的儿子分家立户,这些人日常里骂声不绝于耳,一旦见利,便如蝇逐臭,全无廉耻。何至于此?不过是仗着几缕盘根错节的“关系”罢了。
偶遇张老汉,他正弯腰清扫邻居家改厕后遗留的砖土碎屑,额上汗珠点点,映着阳光。“政策是好的呀,”他直起腰,指着自家新厕,“可到了有些人手上,就变馊了!……像这样占便宜,老天看着呢!”老汉之言,如同沉重锤击,我一时无言。这世上,真有如此不知羞耻之人——那点微末私利,竟足以让他们完全蒙昧了良知,磨灭了尊严?人性若此,岂非可悲入骨!
人性里那些为蝇头小利便忘恩负义、弃公理如敝屣的毒苗,向来最易在关系网的荫蔽下疯长。它们不仅蛀蚀着政策的好意,更啃噬着村庄赖以凝聚的根基。然而,真正的光热岂会因浮云而黯淡?党的政策如同红日,本意是普惠大地,泽被众生。我们岂能容那几缕私欲的藤蔓,将这万丈光芒扭曲成照进少数人后院的微烛?
若说人性确有可悲之处,那便是为几枚铜钱而典当了灵魂的廉价。可悲之外,尚有可敬——张老汉们沉默的汗水,便是明证。纵使在阴沟里仰望星空,也当记住:红日的温暖本无偏私,人心一旦挣脱藤蔓的纠缠,便能在光天化日下坦荡立身。
村道漫长,荆棘仍存。我辈行走于斯,纵使泥泞沾衣,亦当以心为烛,刺破那层盘踞的暗网。当私欲的毒苗被连根拔起,当善政的光辉终于无碍地照亮每一个角落——那时,我们或许能拭去今日欲哭无泪的辛酸,在村口老槐树下,流下真正澄澈的、泪中带笑的汗水。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