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口走来的企业家,如今都去哪儿了》
十年前,我还是浙江商会的活跃成员。那时候,商会每次聚会人山人海,一场饭局可以坐满几百人,彼此名片交换如飞,热闹非凡。但今天呢?哪怕就是十几个人的一桌饭,也要轮流做东,谁请谁都成了沉重的“情面”。
这不只是聚会的冷清,而是整个企业生态的降温。
一、企业越来越难做了,这是事实
如今,谁还敢轻易说“我准备创业”?连大企业都在“活着就好”,更何况中小企业。
从疫情冲击到内需紧缩,从融资困难到行业内卷,从政策摇摆到平台垄断,现实是一浪盖过一浪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企业越来越像在走独木桥:一边是不断上涨的成本,一边是日益下滑的利润。
稍有不慎,不是亏本倒闭,就是资金链断裂,甚至官司缠身。
尤其是那些曾经靠“资源+关系+胆子大”起家的传统老板,如今早已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
风停了,连猪也摔得很惨。
二、60、70年代企业家的成功,多是“偶然”+“风口”
回望那一代企业家,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崛起的60、70后,大多数并没有超强的战略思维、企业管理体系、资本运作能力。
他们的优势是什么?
- 敢赌、敢冲,胆子够大;
- 趁着改革开放,政策刚松;
- 工厂、土地、人工都便宜;
- 市场空白,供不应求;
- 遇上计划经济刚转轨,机会遍地;
很多人,只是做了那个**“第一批敢干的人”**,就吃尽了红利。
那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狂欢:
你开个服装厂,订单能排三个月;你搞个建材厂,客户来排队求你发货;你拿下一个地皮,几年翻几倍;你认识几个官,什么门槛都不是门槛。
那时候,不用懂什么“品牌运营”“精细管理”“供应链优化”,你只要干,就有钱赚。
但真正懂得自己为何成功的人,并不多。
可惜的是,很多人把“偶然”当成了“必然”,把“风口”当成了“实力”,于是便盲目自信起来,自诩为“创业教父”,鼓吹经验、写书出课,甚至希望“儿子照着自己当年那条路走”,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三、成功无法复制,时代已经变了
今天的年轻一代,特别是那些接班的“二代”,很多人根本接不下去。
为什么?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
- 父辈创业时,“市场稀缺”;
- 子辈接班时,“市场饱和”;
- 父辈靠的是“胆子”;
- 子辈拼的是“认知 + 系统 + 战略”;
“工厂 + 电话 +关系”那套,在现在的数字时代根本行不通。以前靠胆量起家的人,现在被规则、制度、数据、算法逼得寸步难行。
而那些所谓的“经验”早就过时,甚至是陷阱。更残酷的是,那些第一代成功者,很多人到最后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成功的,又是怎么逐渐走向衰败的。
四、时代变了,活下去就是胜利
现在这个时代,不谈“赚钱”,只谈“活着”。
一个老板能撑过三年五年、不倒不死,已经值得敬佩。
做生意越来越像一场精密博弈,你不仅要懂市场、懂用户,还要懂政策、懂财务、懂舆论、懂风险。最关键的,是你要认清自己不是站在风口上的那头猪,而是一个需要真正积累实力的人。
五、写在最后
十年前我们一起把酒言欢,如今却各自散落四方。
曾经叱咤风云的浙江老板,如今很多悄无声息地关掉厂房,退出江湖,甚至身负债务、官司缠身。
这个时代,不再属于“胆子大”的人,而属于认知深、结构稳、学习力强的人。
风口过去了,你才会知道,谁是真的有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