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诗行:郑升家笔下的市井味觉地理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先生的这组餐馆诗,以精微的笔触将烟火日常点化为诗意结晶。诗人如一位沉静的都市采风者,穿行于边城的招牌风味之间,以五言古体为容器,盛满流动的市井气息与地域精魂。
这组诗的语言如厨师刀下的技艺,精准而富有弹性。诗人深谙意象的“烹饪”之道——湘君府的“香甜软”以通感唤醒味蕾;重庆面馆“扑鼻香”让香气破纸而出;兰州牛肉面“浮”字使香菜轻盈的姿态跃然眼前。这些词语不仅描摹形态,更在音韵的轻拢慢捻中,令每一道菜品的灵魂在舌尖悄然复活。
诗人目光始终向下,凝视着平民食肆的日常诗意。无论是“家常又营养”的豫品烩,还是“接地气”的灶台居,都闪烁着尘世温暖的微光。“肉片中间裹”的实在,“吃了不觉饿”的直白,正是对生活本真滋味的真诚礼赞。这些诗句如粗瓷大碗,盛放着不加修饰的人间至味,在浮华时代显露出朴拙的力量。
八家餐馆如八枚文化印章,钤盖在美食版图之上。北京烤鸭店“外焦里还嫩”暗含京派烹饪的严谨,扬州小笼“皮薄馅子紧”尽显淮扬刀工的精细,而“西北民族味”则如一碗浓烈的牛骨汤,蒸腾着地域的苍茫。诗人以味觉为经,以地域为纬,在方寸餐桌间编织出一幅缩微的华夏饮食文化山河图。
郑升家先生以古典诗体的现代书写,让油盐酱醋在平仄中获得了诗意升华。他笔下的边城餐馆,既是市井烟火缭绕的日常道场,亦是文化记忆流转的味觉驿站。当“蘸点辣子油”的细微动作被诗句照亮,平凡生活便获得了诗意的加冕——这组诗最动人之处,恰在于它证明了真正的诗意从未远离人间烟火,它正默默蒸腾在每一个寻常巷陌的灶台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