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中跳动的旋律
—— 王震将军来红星工作前的一则小故事
作者:黄晓明
1957年深秋,红星垦殖场刚迎来第一批转业官兵,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早霜。眼看千亩稻田即将收割,突降的霜冻让稻穗一夜之间变得僵硬,若不及时抢收,整季粮食都会冻烂在田里。当时农场只有两台老旧收割机,职工们只能靠镰刀手工收割,可霜冻后的稻穗异常锋利,不少人的手被划得鲜血直流,进度却十分缓慢。
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正在江西调研,听闻这一消息后连夜赶到垦殖场。凌晨三点,他踩着结霜的田埂走进稻田,看到职工们冻得发紫的手上缠着布条,仍在弯腰抢收,当即脱下外套递给身边的年轻人:“别冻着,粮食要紧,人更要紧。”随后,他蹲下身拿起一把镰刀,亲自示范如何避开锋利的穗叶:“左手抓稻要留三寸,手腕用力别碰穗尖,这样又快又不伤手。”
连续三天,王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白天和职工一起割稻,晚上就在场部仓库里开会,研究解决收割难题。有职工发现,他的右手食指缠着厚厚的纱布,却始终没停下镰刀。直到第四天清晨,一位老炊事员送饭时才发现,王震的手指被稻株划开了一道两寸长的口子,血已经浸透了纱布,可他仍笑着说:“这点伤算什么?当年打仗时,这点血连绷带都染红不了。”
就在抢收进入最后阶段时,场里的面粉突然告急。职工们连续几天靠红薯充饥,体力渐渐不支。王震得知后,立刻让人把自己带来的一袋面粉全部倒进食堂的大缸里,又让警卫员把随车带的两箱压缩饼干拆开分给大家。他自己却啃着冷红薯说:“我是农民出身,红薯比饼干合胃口。”
第五天傍晚,当最后一亩稻田收割完毕,职工们欢呼着跳跃着向,王震却默默地走到田边,捡起几根被遗漏的稻穗,对身边的场长说:“农垦人要记住,每一粒粮食都沾着汗珠子,一粒也不能浪费。”这时,一位年轻战士才发现,王震的军裤膝盖处早已磨破,露出的皮肤沾满了泥土。
当晚,场部举办了简单的庆功会,职工们围着篝火唱歌,王震却悄悄来到医疗室,给几位手被割伤的职工换药。当他给一位刚满18岁的小同志包扎伤口时,小同志忍不住问:“王部长,您这么大的官,为啥非要跟我们一起割稻子?”王震放下绷带,指着远处的稻垛说:“官再大,也是百姓的勤务员。你们在这里种出粮食,就是为国家打仗,我这个‘后勤部长’,能不跟着你们一起扛枪吗?”
这段往事,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言,却在细节中彰显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底色:他们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用实干诠释责任,用真情连接民心。王震将军在红星垦殖场的日夜,就像那把被他磨得发亮的镰刀,既收割着粮食,也收割着人心——而这,正是红色基因中最动人的部分。
如今,红星垦殖场的麦田早已变成良田,那把王震用过的镰刀被陈列在场史纪念馆里,刀刃上的细小缺口,仿佛仍在诉说着那个霜夜的抢收故事。它提醒着我们:所谓革命精神,从来都藏在那些弯腰割稻的身影里,藏在那些带血的纱布中,藏在“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叮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