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瑶草明花
云岭医学院奠基仪式后的庆功宴上,苏青瑶第三次读完了母亲日记的最后一页。
"...若得幸存,当以毕生所学建校育人。若不幸,愿我女得见此册,继吾遗志..."钢笔字迹被水渍晕开,日期停留在1943年谷雨——母亲牺牲前三天。
"青瑶?"俞明远轻轻抽走日记本,递来杯冒着热气的药茶,"省卫生厅的人还在等你的《云岭百草考》修订稿。"
宴会厅另一端,几位西装革履的专家正对着一桌山野菜肴皱眉。为首的王教授举起株展示用的七叶莲:"苏同志,这种民间偏方真能通过现代药理学验证?"
全场突然安静。苏青瑶放下茶盏,从随身药囊取出个青瓷瓶:"去年大雪封山时,王教授团队研发的抗生素要三天才能送到。这'偏方'救活了十七个肺炎患儿。"
她旋开瓶盖,清苦香气立刻弥漫开来:"七叶莲中的皂苷成分,我们已通过色谱法分离提纯。"说着又从包里取出份文件,"这是与省药检所的合作报告。"
王教授翻看报告时,老局长带着个陌生军官匆匆入场。军官敬礼后展开张泛黄的地图:"我们在三号库发现这份清单,记载着'第七号点藏有中央苏区医药档案'..."
地图上的红铅笔圈出个令人心惊的位置——正是当年苏青瑶跌落的那处溪涧!
暴雨突至时,勘探队已在溪边架起探照灯。俞明远指着岩壁上几乎被苔藓盖满的刻痕:"看这个五瓣花标记!和你母亲日记里画的一模一样!"
钢钎撬开伪装的岩板,露出个铁皮箱。苏青瑶颤抖着输入母亲日记里提到的密码——她自己的生辰。箱内整整齐齐码着数十本笔记,最上面那本扉页写着《传统草药科学验证方法(1937-1943)》。
"天哪..."随行的王教授抢过一本,突然失声惊呼,"这是用对照实验验证《本草纲目》的原始记录!比西方同类研究早了二十年!"
雨水顺着苏青瑶的发梢流进衣领。她抱出箱底最后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张集体照:年轻的白衣女子站在标有"八路军制药厂"的牌匾下,身旁戴眼镜的男人怀里抱着个婴儿。照片背面写着:"与苏星同志筹建药厂留念,婴手腕有朱砂记。"
闪电划破夜空,照亮苏青瑶突然惨白的脸。她机械地卷起袖子——左腕内侧的朱砂胎记在雨中红得刺目。
第八章·茶山新绿
省立医院消毒水的气味让俞明远打了个喷嚏。他盯着检验单上"RH阴性血"几个字,耳边回响着医生的惊呼:"这种血型在全国不到千分之三,您母亲和苏同志竟然..."
病房里,俞母正握着苏青瑶的手流泪:"...当年鬼子扫荡制药厂,我和你母亲各抱一个婴儿分头突围。等战后重逢,我的孩子已经病逝,而她..."
窗外的梧桐叶飘落在病床上。苏青瑶轻轻展开那张集体照:"所以照片里戴眼镜的...是我生父?"
"中央苏区派来的药学专家,牺牲在转移途中。"俞母从枕下取出半块残玉,"这是他留给你母亲的定情信物,和我这块本是同一块和田玉。"
玉石拼合的瞬间,俞明远突然想起什么,冲出门去。半小时后他浑身湿透地回来,手里捧着从物资库找到的最后一箱文件。
"看这个!"他抖开面残破的军旗,里面裹着份发黄的《云岭药厂职工登记表》。在"苏星"名字旁赫然写着:"携女,腕有朱砂记",而下一行是:"俞敏,携子,右足心三颗痣"。
病房突然安静得可怕。俞明远缓缓脱掉右鞋袜——足心三颗小痣排成三角,像朵迷你茶花。
"所以我是苏家的..."他声音哽住了。
"不。"苏青瑶突然站起来,将两块玉佩郑重地分别挂在两人颈间,"你是俞明远,我是苏青瑶。血脉会交错,但我们的选择不会。"
秋分这天,云岭的古茶树提前开花了。
苏青瑶一袭红衣站在树下,发间的并蒂莲簪是俞母亲手为她簪上的。俞明远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枚用云母片和茶枝做的胸针——那是学生们送的新婚礼物。
"一拜茶山!"担任司仪的老局长高声唱道。新人朝漫山茶花深深鞠躬,花瓣雨落满肩头。
"二拜高堂!"轮椅上的俞母擦着眼泪,身旁空椅子上摆着苏青瑶父母的照片。
"夫妻..."老局长突然卡壳了——一群学生扛着块扎红绸的牌匾挤到前排,匾上"云岭医药专科学校"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在场所有人都笑起来。俞明远趁机俯身,吻住了他的新娘。
五年后的医学院图书馆,阳光穿过落地窗照在特藏室的玻璃柜上。柜中《云岭药典》摊开在最后一页,新增的衬纸上并排签着两个名字:苏青瑶、俞明远。
窗外操场上,穿白大褂的学生们正在草药园与矿物标本馆之间穿梭。一个扎麻花辫的女生举着标本板追喊:"师兄!你把膨润土标本和止血藤种混在一起了!"
更远处的茶山上,当年的古茶树愈发葱郁。树皮上那些刻痕已经长成凸起的纹路,最新一道旁边刻着小小的"2023"。
山风拂过,茶香如故。
[全文完]
——
后记:茶香不散,笔墨长存
写完《云岭茶香》最后一个句点,窗外恰是江南梅雨季。雨丝缠绵如苏青瑶未尽的药香,水汽氤氲间,仿佛又见云岭古茶树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
这部小说的种子,源于我在滇西考察时偶遇的一本战地医者日记。泛黄纸页间跌落的干茶花,与钢笔字迹记载的草药方剂,构成了两个时空的奇妙共振。而真正让故事生根的,是某座深山村落里,百年药铺柜台上并排放置的《本草纲目》与地质勘探报告——传统与现代在此处握手言和。
创作过程中,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描摹那些"文明的韧性"。苏青瑶的草药镰刀与俞明远的地质锤,在战火与时代变迁中淬炼出独特光芒。他们用茶树枝写就的情书,比任何华丽的誓言都更撼动人心。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在于明白传统的来历与形成过程。"
在考证云岭地区抗战史料时,我数次落泪。那些真实存在的"苏星"们,用草药袋传递过情报,在炮火中守护过文明火种。如今书中物资库里的德制医疗器械,原型正是现存于某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种虚实交织的创作体验,让我对"文脉传承"有了更深的敬畏。
特别要感谢中医药大学的L教授,他带领团队验证民间药方的执着,赋予了苏青瑶学术抗争的底气;还有地质队的W工程师,他讲述的勘探队往事,让俞明远的形象愈发丰满。书中关于矿物药理的描写,皆经他们逐字审阅。
最后想对读者说:当你合上书页,那些茶香或许会从字里行间漫出来。希望在这个追求速效的时代,我们能共同守护那些需要"九死还魂草"般耐心培育的美好——比如对知识的敬畏,对爱情的忠贞,还有对脚下土地永不褪色的热忱。
窗外雨停了,山茶该开了。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时光深处刻下痕迹的人。
作者
2023年6月于听雨斋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