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与深思
--“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览”观后感
作者:金英伟
为了能尽早参观书法小品展,夜新洛老师满怀期待。临行前他对我说,到达上海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看展。这份对更高书法艺术的追求,对一位七十岁的书家而言,何其重要、何其迫切,着实值得点赞。
8月1日清晨4点30分,在老伴的陪伴下,夜老师驾车从洛南县城出发,经过15个小时的奔波,于当晚7点多抵达上海女儿家。稍作休整后,8月2日一早,他简单吃了点东西,便怀着激动又新奇的心情,驱车50里前往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览的上海展览中心。展厅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设计带有明显的明代书房风格,将展览与人文追求相融合。每件作品的摆放都恰到好处,既给了创作者最大的尊重,也充分展现了作品的艺术风采与魅力。
夜老师说,255幅书法作品是创作者的“积累和沉淀”,是“情感艺术”的表达,也是“心灵火花”的碰撞。在形式上,作品追求无拘无束,给了创作者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许多作者选择书写较小的字,传统正体小字书法颇为盛行,不少行草作品的字径也相应缩小,这无疑增加了创作难度。而字径相对大的作品,多取“以少胜多”“笔墨意趣”之意;一批呈现“金石味”“苍茫气”的大字小品,则丰富了“小品”的创作元素。

通过静观细赏那些以手札、尺牍、扇面等小尺幅书写的精短文字作品,夜老师深受震撼。他觉得这些作品兼具精致、灵动、形象的特点,作者在方寸之间挥洒自如,寄托了“熟练习作三百遍,及时写作挥毫来”的自由精神与人文追求。书家们熟知的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西晋陆机《平复帖》、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等,都是历练书法的代表作。前贤们凭借高超的文字功底和艺术造诣,在率真的心情与自由的精神状态下一气呵成,作品气息贯通,是当今艺术创作研究者及爱好者的楷模。
夜老师提到,此次展览作品数量众多,虽然他只看到2幅陕西作品,但整体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的内敛,主要采用秦篆战简、汉隶北魏、唐楷;有的活泼,以章草、行书为主;有的旷放,多为行草、狂草。此外,作品的装帧形式丰富多样,设幅搭配新颖,既助力了作者的表达,也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在他看来,正是作者通过形式选择与个性抒发,将不同的审美意趣融入作品,营造出多样的书法艺术及情感意境,让古典书家“率性自然”的精神血脉在今天得以延续和发展。
据夜老师描述,此次展览中的小楷作品约有四五十幅,横幅、竖幅较多,每幅都精致独特、引人注目。有的作品尺度仅巴掌大,有的文字极小,正如孟子所云“离娄之明”,辨乎咫尺,若非视力特别好,很难看清全貌,这足见作者扎实的基本功和执着的定力。
观展过程中,夜老师不忘精心拍照,悉心记录作品的闪光点,还及时将照片推送至“商洛榜书会员群”。市榜协主席马英武说:“夜书家给咱们提供的珍贵顶级书法照片,望大家收藏,便于学习借鉴。”书家王博感慨:“看到这些展览作品受益匪浅,书法风格各异,涵盖篆隶草行楷五体,其中不乏传统与创新兼具的作品,面貌清晰,太值得学习了。”书家吴长虎、云蒙飞豪、席新民、张锋超、王杰、杨恩儒、王刚军、刘立龙、张耀霞、李西平、聂静、马仁芳,书画家孙烈都纷纷点赞。
当照片推送至《商洛榜书协会洛南县榜书分会群》,张锋超主席亲切表示“夜主席辛苦了”,书家及篆刻家杨锟、李建荣、闫卫平也予以点赞。夜老师发自内心感受到书法群的温暖,忙碌之余倍感慰藉。书法爱好者金英伟三次发视频问候夜老师,对他的辛苦付出表示敬佩。他还将照片发给县书协主席张亁翰,得到了张主席的高度赞赏和鼓励:“七十岁的书家夜新洛追求书法艺术的精神可嘉。”
走出展厅,夜老师内心满是震撼,深感不愧是国家级展览,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习练书法50多年,此次展览让他体会到,书法小品的“小”反而成为一种抵抗浮躁的力量,提醒人们慢下来,感受一笔一画间的温度与力度,于细微之处见真功。
他逐渐意识到,这些看似“小”的作品,实则承载着“大”的艺术——在数字时代,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如何体现生命力,如何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相融合。摆脱了大幅作品对视觉冲击力的刻意追求,书法家们反而能专注于线条本身的质感与节奏,而这些微观世界中的笔墨律动,正是书法艺术的最本质特征。正如临习诸多古帖,从从容容练习小楷,唯有反复熟练,方能得其精髓、守其初心。
作者简介:

金英伟,"老山铁骆驼",陕西洛南人,生于1965年8月,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经济师职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139师战士,1985年一1986年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作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悬崖峭壁陡坡淤泥山路上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圆满完成一线军用物资护送任务,一天来回2- 3次,最多6次,曾被解放军《猛进报》以题为《老山铁骆驼》报道,个人荣立二等战功,现就职于洛南县金融监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