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宝智
人性之可悲,莫过于在阳光普照的惠泽之下,仍滋生出贪婪的毒藤,缠绕着“关系”的朽木,扭曲公义,玷污善意。这丑态,在乡村的土壤里,尤为刺目,令人欲哭无泪!
“每日一善,必行千里”,这古训本应如清泉,涤荡人心。然而,当“善行”沦为某些人钻营私利的遮羞布,当“千里”之途被无形的裙带关系网所阻隔,这句箴言便只剩空洞的回响,徒增讽刺。改厕一事,利国利民,本如春风化雨,润泽千家。政策之好,如红日昭昭,旨在提升乡居品质,革除陈规陋习。可偏偏有些愚顽之徒,未受其利,先逞其恶。动员之时,非但不思其利,反而污言秽语,矛头直指村委、政府,甚嚣尘上时竟连执政党也一并辱骂!其无知无畏,其忘本忘源,令人齿冷。
更可恨者,在于政策落地时的龌龊勾当。待他人改厕完毕,眼见洁净便利,那些当初的咒骂者却又眼红心热。此时,名额之限,竟成了“关系户”上下其手的绝佳舞台!村中某些执事者或其亲属,利用手中丁点权力或血缘之便,堂而皇之地侵占本应公平分配的改厕名额。一个小组之内,眼睁睁看着本应惠及邻里的名额,被一张张“关系”的通行证捷足先登。公平何在?公理何存?这赤裸裸的裙带之私,如毒菌般在阳光下蔓延,让惠农政策的清泉,瞬间浑浊不堪。它撕裂的是乡邻的信任,践踏的是政府的公信,凉透的,是真正需要帮助者的心!
此等丑剧,何止于改厕?再看那助学补助,本是国家、党对寒门学子的殷切关怀,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温暖桥梁。政策初衷,何其光明正大,何其仁厚无私!然而,到了某些无德之人手中,又成了争相攫取的“肥肉”。村级组织的某些“关系户”,闻风而动,其子女之名,竟能未经公议、不待摸排,便赫然出现在名单前列!试问,这些被“关系”硬塞进来的所谓“学子”,村中几人识得?其家宅门前,经年累月垃圾成堆、污秽不堪,何曾为村容整洁洒过一滴汗水?平日里对政策指桑骂槐,对政府怨气冲天,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愤世嫉俗状。可一旦嗅到“有利可图”的气息,便如逐臭之蝇,蜂拥而至,其变脸之速,堪比川剧!
此等行径,是何等卑劣!这绝非简单的自私自利,实乃彻头彻尾的“狗仗人势”!仗的是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仗的是手中或大或小的“话语权”。他们心中无公义,眼中无乡亲,脑中无大局,唯有那点沾着铜臭与特权的蝇头小利!一面享受着政策带来的种种便利与好处(无论是显性的名额,还是隐性的“关系”庇护),一面又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将矛头对准赋予他们这一切的党和政府。其两面三刀,其忘恩负义,其寡廉鲜耻,将人性中那点趋利避害的动物性本能,演绎得淋漓尽致,暴露无遗!这,便是人性最可悲的沉沦——为私欲,甘愿匍匐于“关系”的尘埃之下,将尊严与良知一并典当!
然而,乌云岂能蔽日?藤蔓焉可绞杀阳光?我们痛斥这些依附于裙带关系的无德宵小,更要高声颂扬党的好政策!改厕工程,改善的是亿万农民的生活卫生环境,提升的是乡村文明的底线;助学补助,点燃的是无数贫寒学子的希望之火,托起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些政策的温暖光芒,穿透了历史的尘埃,惠泽了千千万万真正需要的人。其出发点之正,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深,是任何宵小之辈的蝇营狗苟都无法抹杀的!党的惠民政策,如同奔涌不息的江河,虽有沉渣泛起,但其浩浩荡荡、泽被苍生的主流,永远不会改变!
人性的可悲,在于总有那么一些人,在阳光大道上偏要挤进阴暗的角落,在集体的福祉中只惦记着私囊的饱胀。他们用“关系”编织的藤蔓,妄图绞杀惠泽的阳光。但我们必须警醒,必须斗争!要斩断这腐朽的藤蔓,铲除这毒害的根系,让政策的阳光毫无阻碍地普照每一个角落,让公平正义的光芒涤荡每一寸被污染的土地。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那些默默奉献的实干者,才能不负党的殷殷重托,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充满希望、洋溢正气、沐浴在政策阳光下的美好家园!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