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天,山河破碎。铁蹄踏处,生灵涂炭。中华儿女,挺起脊梁,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那是一段浸透血泪的岁月,那是一曲气壮山河的悲歌。
卢沟晓月,见证第一声枪响。宛平城头,二十九军将士以大刀劈开黎明。佟麟阁将军血染征袍,赵登禹师长壮烈殉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淞沪会战,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谢晋元团长率领孤军,在苏州河畔竖起不屈的旗帜。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送旗,那一面浸透鲜血的国旗,在硝烟中猎猎飘扬。
东北抗联,林海雪原写传奇。杨靖宇将军腹中尽是棉絮,仍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赵尚志将军头颅高昂,至死不屈。八女投江的悲壮,冷云等女战士手挽手走向乌斯浑河深处,将青春永远定格在二十岁的年华。太行山上,左权将军运筹帷幄,血染十字岭。彭雪枫师长战死沙场,留下"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铿锵誓言。
台儿庄大捷,李宗仁指挥若定。王铭章师长死守滕县,全师殉城。张自忠将军南瓜店捐躯,实现"我死则国生"的诺言。常德保卫战,余程万师长率八千虎贲血战十六昼夜。衡阳孤城,方先觉军长带领第十军坚守四十七天,创下抗战坚守纪录。
滇缅公路上,戴安澜将军异域殒命,魂归故里。飞虎队翱翔蓝天,陈纳德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华侨机工日夜奔驰在生死线上,南洋侨领陈嘉庚倾囊相助。文人投笔从戎,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冤魂泣血。但金陵城中,拉贝等国际友人伸出援手;江南大地,新四军健儿浴血奋战。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彭德怀挥师出击,振奋全国民心。
十四年抗战,三千五百万同胞牺牲。他们中有将军,有士兵,有学生,有农民,有工人,有商人。他们或许未曾留下姓名,但都化作璀璨星辰,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和平的阳光下,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请记住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本赋依通韵)
《抗日英烈赋》以沉雄笔力回溯十四年抗战史诗,字字泣血,句句凝魂,既是对英烈的深情礼赞,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庄严叩问。
全文以“烽火”起笔,“铁蹄踏处,生灵涂炭”八字勾勒山河破碎之痛,继而以“挺起脊梁”“血肉长城”破题,立起全篇“悲壮中见刚毅”的基调。结构上,作者以历史进程为经,以典型场景为纬,如剥茧般展开史诗长卷:从卢沟晓月的第一声枪响,到宛平城头大刀映血;从四行仓库的孤军坚守,到杨惠敏冒死送旗的赤胆;从林海雪原杨靖宇腹中棉絮的不屈,到八女投江的青春绝唱;从台儿庄的血肉磨坊,到滇缅公路的异域忠魂……大至战役风云,小至个体壮举,疏密相济,既有宏观叙事的磅礴,又有微观刻画的锥心。
作者尤擅以细节铸魂:杨靖宇“腹中尽是棉絮”的特写,冷云等八女“手挽手走向乌斯浑河”的定格,谢晋元孤军“苏州河畔竖旗”的意象,将英烈的刚毅与柔情、壮烈与平凡熔于一炉。写将军则突出其“殉国”“捐躯”的决绝,写民众则彰显“倾囊相助”“投笔从戎”的赤诚,写国际友人则点出“伸出援手”的温暖,多维交织成“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
更难得的是,作品在悲怆中始终透着力量: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万冤魂”与新四军的“浴血奋战”形成对照,平型关的“神话破灭”与百团大战的“民心振奋”遥相呼应,最终落笔于“璀璨星辰照亮复兴路”,让苦难记忆升华为前行的精神火炬。文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呐喊,既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当下的警醒——和平阳光下的每一步,都踩着英烈的足迹。
通篇不用绮丽辞藻,全凭赤子之心驱动笔墨,于平实中见千钧之力。作者以“赋”体的恢弘承载民族记忆,让每一个名字、每一场战役都成为鲜活的坐标,提醒我们:所谓英雄,不过是在至暗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所谓历史,正是由这些不屈的灵魂,一笔一画写就民族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