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秋赋
文/戴 志
撰于乙已年立秋
秋声渐近,楚水之湄的黄州正敛藏夏的余温。江风掠过赤壁矶头,携来千年的木叶簌簌,仿佛在低吟:又一季立秋将至。这座被长江乳汁浸润的古城,早已在岁月里酿成一坛醇厚的秋酿,坛底沉着儒的仁厚、释的通透、道的自然,更浮沉着无数名贤的身影,在秋光里愈发清晰。
西周春秋,邾城文脉雄起;周郎赤壁,秋风里的圣贤影。 曹操的舳舻曾安寨于江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随秋风掠过黄州江面,那是英雄对时序流转的叩问;孙权刘备秋末结盟樊口,周瑜黄盖秋谋冬烧赤壁,一时天下三足鼎立。苏轼在定惠院"拣尽寒枝不肯栖",秋夜的孤鸿是他遭贬后的精神图腾,却终在"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里,于东坡田垄种出儒家的坚韧——这便是秋的觉醒,如《长歌行》所言"常恐秋节至",却在焜黄之际悟透"万物生光辉"的轮回。杜牧登楼望秋,"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喟叹里,藏着士大夫的家国忧思;陆游踏秋而来,"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让黄州的秋多了几分金戈铁马的凛冽。
秋阳穿过安国寺的银杏,落在苏辙曾静坐的禅房。佛家说"苦海化莲邦",黄州的秋从不是肃杀的终结,而是觉悟的契机。苏轼在中秋夜"把酒问青天",终悟"人有悲欢离合"的常理,恰如秋叶离枝,不是消逝,是归藏。那些曾在此颠沛的灵魂,都在黄州的秋里找到了安顿:毛宝的忠勇、韩琦的清直、王元之的孤介,恰似秋菊凌霜,各有其风骨,却都在这片土地的秋光里,沉淀为"众生心即佛心"的通透。
田畴烟霞中的天道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的诗句是黄州秋景的最好注脚。立秋将至的郊野,场圃里晾晒着新收的谷物,农人额头的汗珠映着秋阳,正是"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朴素箴言。杨守敬在秋山测绘舆图,顾景星于秋窗编纂红楼,他们笔下的府境大黄州,既有"青山郭外斜"的恬淡,亦有"百川东到海"的浩渺——这是道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哲思,秋的肃杀从不是惩罚,而是自然的平衡,正如罗贯中写三国豪杰逐鹿黄州江畔,兴衰起落间,自有天道循环。
阶前梧叶初落时,陈诗曾在此咏秋,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黄州的秋,最懂时光的珍贵。那劝年轻人"莫惜金缕衣"的古训,藏在故邾城墙垣的烧痕中,藏在文武赤壁的丹霞摩崖石刻里,藏在龙王山的曲径中,藏在遗爱湖的残荷雨声中。秋不是衰老的叹息,是成熟的邀约:如东坡笔下的海棠"次第开",历经春的萌发、夏的炙烤,终在秋里绽放最沉静的美。
秋酿待君尝。当第一缕秋风拂过黄州汉川门的城墙,所有的历史都活了过来。曹操的歌、周瑜的谋、杜牧的诗、韩琦的书、王禹偁的文、苏轼的赋、苏辙的笔、张耒的词、陆游的剑、刘基的叹、顾景星的情、刘子壮的卷、陈沆的梦……都在秋光里交融。儒的担当、释的超脱、道的自然,在这座城的秋里达成了和解——正如立秋,既带着"常恐秋节至"的警醒,也藏着"万物生光辉"的期许。
黄州的秋,是一坛酿了千年的酒,坛身刻着圣贤的诗,酒液溶着江风与稻香,苏子一醉文峰崛。今又立秋,且举杯,敬那些在秋里觉醒的灵魂,敬这片让苦难化为甘甜的土地,更敬每一个懂得在时序流转中,守善勤奋、惜时向学、崇文重教、朴诚勇毅的黄州人。
‘’一年一度秋风劲‘’,秋已至,黄州海棠依旧,等君来。
2025年8月6日撰于文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