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鱼谣》的深情,首先源于词作者孙其昌先生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羁绊。作为土生土长的衡鱼前一村人,从村支部书记到市政府领导干部,再到中国作协会员,无论身份如何变迁,故乡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锚点。这份从泥土里生长、在岁月中沉淀的眷恋,让每一句歌词都带着亲历者的温度,成为乡愁最真挚的注脚。
正是这份深植骨髓的故土情怀,让《衡鱼谣》的笔触格外动人。康汇河与衡鱼村的不解之缘,在他笔下既是地理的相依,更是精神的共生:主歌A里,“祖祖辈辈守着那河畔”是他亲历的岁月剪影,“我的根啊 我的牵挂”则是走出故土后,无数个日夜萦绕心头的低语,字字句句都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游子的赤诚;主歌B转向当下,“幸福新村啊正发芽”的欣喜,既有对家乡变迁的欣慰,更藏着一位曾扎根基层者对乡村振兴最朴素的期盼——他懂这片土地的过往,更盼它的新生。
副歌里的画面,是孙其昌先生用记忆的碎片拼贴的乡愁地图:“号子声中筑堤坝”“扎个猛子逮鱼虾”,是刻在童年里的鲜活印记;“十年九秋涝 雁过麦开花”,是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才能读懂的土地密码。而“斑白双鬓回老家”时“不见童年的衡鱼洼”的怅然,并非失落,而是一位见证者对时代进步的深情凝视——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他曾参与、如今更乐见的乡村蝶变。
结尾“乡愁酿成蜜 和美新村幸福的家”,恰是这份复杂情感的升华:从泥土里长出的乡愁,终究在故乡的新生里酿成了甜,这份情感的厚度,非亲历者不能企及。
而黄进军的作曲,仿佛为这份乡愁插上了翅膀。旋律里既有康汇河水的蜿蜒灵动,又有乡土大地的厚重沉稳,与歌词的情感肌理严丝合缝,让文字里的画面在音符中流转;主唱迟洪迪的嗓音更是点睛之笔,清澈中裹着暖意,唱“我的根啊”时的眷恋如炊烟般绵长,吟“幸福新村”时的欣喜似晨光般明亮,将词作者藏在字缝里的细腻心绪,一一唱进听者心里。高久聪、高久行、杨浩然、王骏的伴唱则如村头的风、河畔的柳,柔和地晕染出集体记忆的温度,让这份乡愁既有个人的私语,更有家园的共鸣。
当词曲唱与词作者的生命体验交融,《衡鱼谣》便不再只是一首歌,而是一部浓缩的衡鱼村变迁史,一曲乡村振兴的时代谣。它让我们听见: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心中最嘹亮的歌;无论变多少,乡愁总能在新生里找到最温暖的归宿。这,正是“村村有好戏”最动人的注脚。
孙其昌,笔名子耕,山东肥城人。文学爱好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泰安文学功勋人物,肥城市文联名誉主席、桃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已出版发行诗集《乡情放歌》《岁月风景》《都君新韵》《桃乡之歌》,诗与影专集《肥子国里好风光》《天南地北好风光》,桃文化专著《桃文化初探》,原创作词歌曲《肥子之歌》《桃花在来的路上》《千古送吉祥》《最可爱的人》等40多首歌曲,各类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孙其昌创作的歌词《肥桃熟了》,参加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村歌嘹亮·2024山东省新时代乡村歌曲征集展演,荣获优秀作品奖;歌词《桃花在来的路上》,参加由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的“我的小康,我的梦”山东省首届正能量全国征歌大赛,荣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