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诗人韩春华的又一力作——诗报告选集《诗语》,近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15篇(首)作品都是在《都市头条》井冈山平台首发。著名军旅词作家石顺义先生为《诗语》一书作了序,现将所作之序全文刋发,以飨读者。

常言说的好:“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所谓“知己”,贵在相知相契。要达到全面了解每一个朋友的心里世界,进而论其长短,定其亲疏,谈何容易?
这里有必要说说我的一位挚友和诗友韩春华,他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实力诗人,虽然年龄小我几岁,但我们话语投机,相互交往之间,友情越来越厚,感情越来越深。特别是2024年2月在海南琼海举办的《石顺义作品演唱会》上,集总策划、总撰稿、主持人与一身的春华君更让我眼前一亮,他那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多才多艺的才能,把我们相识相知的友情推到了“知己”的境地。
几天前,春华来电话,让我为他的新书写个序,说句心里话,从来没写过序,从来没想写序,当春华的诗报告选集《诗语》清样放在我的案头时,我觉得该破一次例了。春华的诗报告作品在当代作家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美学现象,展现出一种雅拙清朗的意境。
春华的诗报告以“诗性纪实”为核心,融合了新闻的敏锐,文学的审美和社会的担当,形成了“纪实为骨,诗情为魂,人民为本”的独特风格。他的创作既是对传统诗歌题材的突破,也是对主旋律文学表达方式的创新,为当代诗歌如何介入现实,传递时代精神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报告文学与诗歌的杂糅,是春华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独特的诗歌艺术,更是一种体裁跨界的融合。例如《挑战极限》《致敬石顺义》,既有对真实人物的客观记录,又通过诗意和语言升华主题,赋予新闻性题材以文学的深度。
拜读春华的诗报告,你会觉得,他的作品,在叙事与抒情的平衡上有独到之处,不同于传统抒情诗的纯粹感性。他的诗报告常以具体人物,事件为切入点,例如《尚品巧娘》特色快餐店,在叙事中,融入个人情感,形成“以小见大”的社会观察视角。
地域文化的深度书写,是春华诗报告的一个亮点,作为“候鸟”,他以琼海,万泉河,博鳌等海南地标为创作母题,例如《琼海,我的第二故乡》《万泉河畔闹元宵》《诗韵胜达观光园》等,将地方风物,民俗文化提炼为诗性意象,展现对第二故乡的深情认同。
春华诗报告中的意象是“戴着纪实的镣铐舞蹈”——在真实性的框架内,通过诗性想象拓展意义边界,赏析时需兼顾“在地域性”与“超越性”,“事实”与“隐喻”,“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方能解码其意象系统中隐藏的创作密码,这种赏析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对中国当代主旋律文学,如何实现美学,如何创新的重要观察窗口。
春华笔下的海南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时代命题,于是,他的笔触落在文化符号的现代解读上,例如《传承红色经典》《红色之声》,将红色老区和红色娘子军的故事结合起来,赋予地域政治主题的深情表达。
春华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让历史与当下对话。如《传承红色经典》《醉美博鳌》《候鸟》等,通过诗意的语言唤醒集体记忆,同时关联现实,强调精神的延续性。
语言风格的质朴与张力,为春华的诗报告增添了色彩,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大众。例如《再唱家乡那条河》《宝宇之恋》中的乡土叙事,不失文字锤炼,善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感染力,形成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关于春华诗报告的价值维度,我想谈点个人见解,作品从记录事实升华为传递精神,实现“事实——情感——思想”的递进。例如《冰雪之约》,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冰和雪赋予了情感和温度,使得冰冷的冰雪世界,变得温暖而生动,“冰有温度,雪有情感”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春华的诗报告创作证明,诗歌与报告文学的融合是一种尝试,将文体实验,社会现实深入介入,通过诗意的“软表达”赋予硬核题材以传播力与感染力,为当代主旋律文学提供了新的美学范式,因而说,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2025年5月于海南博鳌
作者简介:
石顺义,著名军旅词作家,原空政文工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多次获全军全国歌曲创作大奖。
其代表作 《父老乡亲 》《说句心里话 》 《一二三四歌 》《想家的时候 》《军人本色 》《绿色军衣》《白发亲娘》 《报答》《 兵哥哥 》《黄河源头 》《春风十万里》《女人是老虎 》等作品,在全国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