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傻子共振”:当群体愚蠢成为社会毒瘤
作者:三无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 1959 年出版的《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中提出 “傻子共振” 概念:当人们害怕被排除在群体之外时,会为获得认同而模仿群体行为,即便这些行为荒唐无聊。这并非对个体的侮辱,而是对一种社会病灶的警示 —— 它像一场无声的瘟疫,让低认知者在自我封闭的狂欢中相互强化愚蠢,最终碾压理性,若不遏制,整个社会可能陷入 “集体降智” 的泥潭。
一、算法与人性:“傻子共振” 的温床
(一)算法织就的 “信息茧房”
提出 “算法文化” 概念的尼克・西弗曾说:“算法已不再仅仅是文化建构的一部分,而已然变成文化实践本身。” 在互联网时代,算法推荐机制像一个个精密的 KTV 包厢,将持相同观点的人牢牢锁在其中:你越相信 “某食物能治病”,首页就越堆满同类谣言;你越关注 “抢盐” 信息,推送的相关内容就越多。
这种 “茧房效应” 进一步催生 “回音室效应”—— 人们只愿接收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回避异见,原有观点被不断强化。社交平台的算法根据浏览记录推送偏好内容,无形中筑起回音墙,让用户在单一观点中固化思维,更易被群体行为裹挟,为 “傻子共振” 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人性中的 “盲从基因”
人天生渴望群体认同,害怕成为 “异类”。当身边人都在抢鸡蛋、传谣言时,独立思考反而成了 “冒险”——“和大家一样” 哪怕错了,也能获得 “法不责众” 的安全感。这种 “躲进群体当鸵鸟” 的心态,让个体主动放弃理性,心甘情愿做别人的 “回声”,为 “傻子共振” 提供了持续燃料。
二、生活中的 “共振” 闹剧:从抢鸡蛋到网络狂欢
“傻子共振” 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场景,它用群体盲从替代个体判断,把 “多数人的行为” 等同于 “正确的选择”。
现实中的小利诱惑:小区超市前,“限量特价鸡蛋” 能让一群人顶着烈日排两小时队,即便时间成本远超便宜的两毛钱;电商平台的 “接龙 50 人免费领礼品”“每日登陆抢 10 元返利”,让无数人动员亲友、耗费时间,最终要么为 “免费” 产品付出人情成本,要么拿到用不上的过时电器。这些行为的本质,是用 “群体认同” 掩盖认知懒惰 —— 反正大家都这么做,错了也有人陪,何必费脑子思考?
网络上的情绪狂欢:有人转发 “吃某某能抗癌” 的谣言,马上就有 “亲戚亲测有效” 的附和;网红奶茶店外的长队里,多数人并非为了味道,而是为了 “别人都打卡我不能落下” 的虚妄。
更荒诞的是电影剧情照进现实:癌症女孩与护士坠楼,母亲仅凭模糊 “远观” 认定护士行凶,互联网 “正义使者” 们拿护士抽烟喝酒的照片当 “罪证”,用 “我觉得”“肯定是” 代替证据链,在相互叫好中把猜测变成 “铁案”;当真相反转,他们又无缝切换攻击目标,仿佛之前的恶意从不存在。
三、深层机制:群体极化与认知封闭的恶性循环
“傻子共振” 的蔓延,离不开群体心理的深层驱动。
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斯通纳提出的 “群体极化” 概念,描述了群体决策时更倾向极端化的现象 —— 要么更冒险,要么更保守,背离最佳选择。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进一步指出:“观点的隔离 + 充分交流 = 群体分化”,当一群人被隔离于不同观点,交流只会强化共同偏见,推动极端化。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的 “认知封闭” 概念则解释了这种极端化的根源:人们只相信与自己世界观相符的事物,排斥异见,陷入认知闭环。明明机会就在眼前,却因偏见错失;更可怕的是,为获得认同,人们会不自觉放弃判断,做出盲目选择,而这种行为在群体中会被不断强化 —— 个体越盲目,群体越盲目。
四、破坏力:从个体悲剧到社会失序
“傻子共振” 的每一次爆发,都在啃食社会根基。
对个体而言,它是淬毒的匕首:被网暴的护士百口莫辩,最终与女孩一同坠楼;“粉发女孩” 遭网暴抑郁,寻亲男孩被骂骗子自杀…… 这些不是虚构剧情,而是 “共振” 恶意聚集的后果 —— 每个参与者都在递刀,却没人觉得自己有罪。此外,人们为小利浪费时间、泄露数据(返利 APP 过度索权)、因 “决策疲劳” 买非必需品,实际损失远超所得。
对社会而言,它是瓦解信任的腐蚀剂:抢鸡蛋的闹剧让商家摸清 “操纵群体” 的套路,下次换 “限量大米” 照样收割;抗癌谣言疯传让科学普及举步维艰,耽误治疗;网络 “反转剧” 层出不穷,让公众对真相麻木 —— 反正 “今天骂 A 明天骂 B”,谁还在乎事实?当 “共振” 成常态,社会的理性共识、信任纽带会被一点点撕裂,最终陷入 “谁都不信,只信起哄” 的混乱。
五、打破共振:做清醒的思考者,而非愚蠢的传声筒
消除 “傻子共振”,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每个人守住理性底线。
给大脑 “踩刹车”:遇到热门消息时,别让手指比脑子快。看到 “抢鸡蛋” 先算笔账:两小时时间值多少钱?看到 “抗癌秘方” 先问:有权威机构背书吗?看到网络爆料先质疑:信息来源可靠吗?三秒的迟疑,胜过十次盲目跟风。
学会 “反推逻辑”:面对群体行为,跳出 “群体场” 拆解本质。网红奶茶排队两小时?想想 “大家都在抢” 和 “好喝” 是否划等号;网络上都在骂某个人?想想 “多数人的愤怒” 是否等于 “真相”。真正的聪明,是在喧嚣中保持清醒,而非在共振中当 “复读机”。
警惕算法,主动破茧:别让推荐页成为全部世界,主动接触不同观点的信息 —— 哪怕一开始不舒服。就像打开 KTV 包厢的门,听一听外面的歌: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旋律。
拒绝廉价多巴胺,追求长期价值:马斯克曾说:“未来,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熔断。” 所谓 “数字熔断”,是切断过度沉迷的数字连接,恢复正常生活。算法制造的多巴胺是廉价毒药,容易获得却危害无穷;我们应追求战胜困难后的满足感,它能带来长期成就感,对身心更有益。
结语
在算法日益渗透生活的今天,“傻子共振” 比以往更普遍、更隐蔽。它侵蚀理性判断力,扭曲消费观和社交行为,但社会的进步,从来不是靠一群人的起哄,而是靠一个个保持独立思考的个体。
让我们警惕 “傻子共振”,拒绝盲目跟从,做理性、独立的思考者,共同营造更理性、健康的社会环境。真正的理性之光,永远在清醒者的眼中闪烁。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 三无。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