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想
文/路等学(兰州)
暮色漫过雕花窗棂,外祖父捻动灯芯的身影便悄然浮现。黄铜灯座被岁月摩挲得温润如玉,他指尖轻挑细竹条,灯芯渐长,“噗”地绽开一朵灯花,将额上皱纹映作蜜色沟壑,沟壑里淌着半生霜雪与暖意。“急不得,”他絮语如烟,“灯芯要慢养,油要细续,一星火才焐得出满室光。”
思想于人,亦如此火。它非撕裂云层的闪电,转瞬即逝;亦非灼目炽阳,拒人千里。是冬夜煨于炭盆的微烛,从豆焰到暖透四壁,必经穿堂风撕扯、长夜孤寂,更要守住那点不肯向混沌俯首的清明——这微光本身,便是对黑暗最沉默的抵抗。
人落地便怀揣思想的胚芽,如星辰坠尘。婴啼丈量冷暖,是混沌初开的判断;童稚追蝶,是懵懂世界的探问;檐下老妪眯眼,藏着岁月咀嚼的况味。然此芽脆弱如蛛丝,或囿于偏见石罅,蜷成贴地苔藓;或被盲从浊流沤烂,腐作泥沼;或遭功利之斧砍斫,扭曲成迎合盆景。正确的思想,从非天生琉璃盏,而是时间砧板与思维炉火间反复锻打的铁器,于否定之否定中淬炼锋芒,终要斩断迷障,照亮前路。
思想之成,首在以时间为砧,于存在中捶打。孔子“三十而立”,立的是廿载颠沛中砥砺的思想骨架,足以立身于浊世。苏轼石钟山前喟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声质问里,是乌台诗案的血、黄州冷月的霜、惠州瘴疠的苦,淘洗出“目见耳闻”四字如磐石。王阳明龙场驿风雪夜,将“格物致知”嚼碎咽下,焐出“心即理”的熹微;鲁迅见同胞麻木幻灯片转身时,带起的是十年东洋求索、半生笔耕积蓄的火种。此路无捷径,如窖藏陈酿,不经地下沉寂,便失却回甘魂魄。
思想之炽,在以思考为火,于日常中添薪。帕斯卡尔说人是“思想的芦苇”,不深扎便会折。菜场阿婆秤杆上的星,是“公平”最朴素的度量;深夜账单的加减,是对“责任”的盘算;巷口争执,藏着人性褶皱里的欲念与体谅。关键是点燃质疑的火柴,将经验燃成火焰:他人之言要辨真伪,己身执念该经灼烧。“懂理而难行”,只因那些“理”未经淬炼,不过是心壁纸片,风雨即落。
思想之真,更在以实践为模,于行动中雕琢。它非云端冷月,而是檐下明灯,必照脚下路。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农人春播的盘算,要经烈日、虫害、秋雨,才在秋收中验出真伪;老木匠的榫卯,唯在刨凿起落间,才成严丝合缝的生命。正确的思想带着大地温度:“家和”是饭桌上多添的热汤,是争执后先伸的手;“世善”是扶起老人的臂膀,是为夜归者亮的灯。思想从非庙堂供像,是青石板上车辙,在千万次践履中,为后来者拓出坚实路基。
世间众生,难成烛照时代的火炬,却可让思想作门楣上的灯。不必万丈光芒,只求真切温暖:于己是“今日何失”的自省,拂去心尘;于家是“各尽其责”的担当,撑起暖意;于世是“见人坎壈搭把手”的本分,传递温度。如座钟齿轮,微小却精密,在咬合中推动时间稳健前行。
暮色四合,外祖父的煤油灯已换作节能灯管,但他捻灯芯的专注,烙在记忆深处。思想这盏灯,需日日拂拭:掸去偏见浮尘,拨正盲从灯芯,添注实践灯油,方能温暖绵长。如此,平凡岁月亦被照得通透——脚下路清,身边情真,心底那点光,任世事飘摇,兀自亮着,成个体生命在浩瀚存在中,微小而坚定的坐标。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