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才自析一副咏史对联
联曰:
孔丘,月照鲁东吟小雅;
项羽,风高垓下走戎车。
上联出自诗经中的《诗.小雅.六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由孔子编辑,其代表篇章《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等。共计305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与情感风貌。下联出自刘邦与楚霸王决战垓下,项羽作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演义了霸王别姬故事。
这副咏史对联通过巧妙的场景描绘和典故运用,将孔子和项羽两位历史人物的典型特征展现出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以下是具体赏析:
上比:“月照鲁东吟小雅”描绘了孔子在鲁国东部,沐浴着月光吟诵《小雅》的场景。其“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暗示孔子所处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同时也赋予了一种诗意的美感。体现了孔子对文化经典的传承和弘扬,也暗示了他的思想学说如同月光般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下比:“风高垓下走戎车”展现了项羽在垓下之战时的悲壮场景。“风高”渲染出一种紧张、激烈且充满肃杀之气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狂风呼啸,烘托出项羽当时所处的危急困境。“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是项羽彻底失败的结局,具有很强的历史标志性。“走戎车”描绘了项羽战败后仓皇的史实,同时,也突出了他英雄末路的无奈和凄凉,与上联孔子的宁静、悠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纵观整体对仗:在对仗方面,“孔丘”对“项羽”,是两位历史人物的直接相对,均为仄起平收,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月照”对“风高”,都是主谓结构,且“月”与“风”同为自然现象,“照”和“高”乃动词和形容词相对,分别从动作和状态上对其进行描述。“鲁东”对“垓下”,为地点相对,一个是孔子活动的重要区域,一个是项羽命运转折的关键地点。“吟小雅”对“走戎车”,动宾结构对,“吟”与“走”是不同的行为动作,“小雅”和“戎车”分别代表了文化和战争两种不同的意象,使对联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吟一首赞孔子的五言律诗收结:
鲁东居至圣,
汶水起文澜。
培育三千士,
旅行七国边。
周游为底事?
论述自心安!
俎豆何人祀?
焚香满孔园!
(责任编辑 战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