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时代的呼吸,是变革的先声。当风起于青萍之末,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方向;当风成于燎原之势,有人逐浪,有人驭舟。文字人,当以笔为舟,以思为帆,在时代长风里校准航向,于潮起潮落中把稳新闻监督的笔锋。
风刚起时,需有洞见方向的锐眼。当新技术撕开传统格局的裂缝,当新思潮在社会肌理中涌动,最先感知到变革温度的,往往是文字人。这需要我们跳出“案牍思维”,在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民声,在实验室的微光里预见趋势。就像电商萌芽时,有人看见的是“网上摆摊”,有人却看见“数字经济重构城乡关系”;直播兴起时,有人紧盯“流量泡沫”,有人却洞察“媒介革命对基层治理的重塑”。文字的力量,首先在于穿透表象的洞察力,于风初起时便锚定时代的坐标。
风正劲时,要有驭势而行的巧劲。风口转换之际,笔锋当随之转锋。当乡村振兴成为时代强音,文字人既要会写“田埂上的合作社”,也要能译“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当共同富裕成为实践命题,既要记录“车间里的增收故事”,也要阐释“三次分配的制度创新”。这种转换不是跟风盲从,而是让文字始终扎根实践土壤——政策落地的堵点在哪里?群众的获得感从何而来?新事物的成长规律是什么?文字人以笔为犁,在时代沃土中深耕细作,让政策解读更接“地气”,让发展叙事更有“底气”。
说到底,文字人的“新天地”,不在闭门造车的空想里,而在服务为民的实践中。从脱贫攻坚一线的采访笔记,到基层治理创新的调研报告;从政策文件的“白话解读”,到群众诉求的“书面传声”,文字始终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当笔锋与时代同频,文字与民心共振,那些跃然纸上的思考,终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风已起,帆正扬。文字人当以敏锐洞察观风势,以灵活笔锋驭长风,让每一篇文章都成为时代的注脚,让每一次书写都服务于人民的期待——这便是文字人应有的担当,也是文字永恒的价值。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