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龙脉归正
一年后,京城。
春日的紫禁城笼罩在蒙蒙细雨中,琉璃瓦泛着青冷的光泽。程砚舟立于午门外,仰望巍峨宫墙,手中紧握着父亲的手札和正气佩。雨水顺着他的斗笠边缘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水花。
"程大人,圣上宣您即刻觐见。"一名小太监撑着油纸伞快步走来。
程砚舟整了整身上的青色官服——这是三日前他高中进士后获赐的服色。科举路上险象环生,若非林月华一路相伴,他早已命丧黄泉。
"有劳公公。"程砚舟随太监穿过重重宫门,心跳如鼓。今日面圣,他不仅要谢恩,更要揭发一个足以震动朝野的秘密。
乾清宫内,檀香袅袅。乾隆帝端坐龙椅,虽已年过六旬,双目仍炯炯有神。两侧站着几位重臣,其中太子立于最前,面容俊朗却眼神阴鸷。
"新科进士程砚舟,叩见皇上。"程砚舟行大礼。
"平身。"乾隆声音浑厚,"朕看过你的文章,'论风水与国运'一篇颇有见地。听闻你父亲是程逸之?"
程砚舟心头一震:"回皇上,先父正是程逸之,十五年前奉旨查办江南风水案时...殉职。"
太子突然插话:"父皇,程逸之当年玩忽职守,致使江南风水大乱,儿臣记得您曾下旨申饬。"
乾隆若有所思地看了太子一眼,又问程砚舟:"你文中提到'蛟龙印',此物从何得知?"
程砚舟深吸一口气,取出正气佩:"此乃先帝赐予先父的'镇邪正气佩',上有蛟龙出海图案。微臣在海丰县查案时,发现当地官员所用邪术印记与此相似,却多了三分戾气。"
乾隆示意太监将玉佩呈上,仔细端详后脸色微变:"这确是皇祖手笔。你所说的邪术印记,可有实证?"
程砚舟从袖中取出周巡抚血咒拓本:"此乃海丰巡抚周正淳胸前的血咒符文,微臣冒死拓得。经查,周正淳勾结风水师李乔伯,布下生桩大阵,残害百姓数十人。"
太子突然厉喝:"大胆!区区进士,竟敢污蔑封疆大吏!"
程砚舟不卑不亢:"微臣有铁证。"他取出父亲手札,"此为先父遗笔,详载东...详载有人借风水之名,在江南七处要地布下生桩大阵,意图截断龙脉。"
乾隆接过手札,越看神色越是凝重。殿内气氛骤然紧张,几位大臣面面相觑。
突然,殿外传来一阵骚动。侍卫高声禀报:"启禀皇上,林氏女持先帝御赐玉佩求见,说有要事禀告!"
程砚舟心头一紧——林月华怎么来了?他们约定好由他先面圣,她在外接应。
乾隆准允后,林月华款款入殿。她一身素衣,发间只簪一支白玉簪,却掩不住通身气度。跪拜行礼后,她取出一块残玉:"民女林月华,家父林永昌。此玉与程大人所持正气佩本是一对。"
乾隆命人将残玉与正气佩拼合,严丝合缝。更奇的是,两块玉拼合后,在阳光下竟显现出一幅微缩地图,标注着七个红点。
"这是...龙脉图?"乾隆勃然变色,"皇祖曾言,天下龙脉有七处关键节点,关乎国运。这图上所标,正是那七处!"
太子突然跪地:"父皇明鉴!此必是程逸之当年偷窥皇家机密,私刻于玉。其子如今借机污蔑儿臣,居心叵测!"
程砚舟也跪下:"皇上,微臣愿以性命担保,先父忠心耿耿。这玉佩分明是先帝赐下,为护龙脉所用。而有人却在七处节点布下生桩,意图..."
"荒谬!"太子厉声打断,"父皇,此子妖言惑众,当立即拿下!"
乾隆抬手制止,目光如电扫过程砚舟和林月华:"你二人可有更多证据?"
林月华盈盈一拜:"民女有李乔伯亲笔供词一份。"她从怀中取出一卷帛书,"此人被明觉大师擒获后,写下幕后主使如何借生桩大阵截取龙气,意图..."
"贱人住口!"太子突然暴起,从袖中射出一枚毒针,直取林月华咽喉!
程砚舟飞身扑救,却见林月华胸前玉佩突然发光,毒针在距她三寸处落地。太子见状,脸色惨白:"护...护龙玉?怎会在你手中?"
乾隆拍案而起:"逆子!果然是你!"他痛心疾首地道,"朕早察觉你暗中结交术士,没想到竟敢动龙脉主意!"
太子瘫软在地:"父皇,儿臣冤枉...都是那些术士蛊惑..."
乾隆不再看他,转向程砚舟:"程爱卿,你父亲是朕错怪了。当年他查到太子勾结术士,却被反诬...朕悔之晚矣!"
程砚舟热泪盈眶:"先父在天之灵,定感圣恩。"
"传旨。"乾隆肃然道,"太子私动龙脉,着废为庶人,圈禁宗人府。程砚舟揭露阴谋有功,擢升为钦天监监正,专司龙脉修复。林氏女忠勇可嘉,赐封'护国夫人'。"
程砚舟与林月华叩首谢恩。走出乾清宫时,春雨已停,一道彩虹横跨紫禁城上空。
三个月后,程砚舟站在海丰县最高的山峰上,手持罗盘测定方位。在他主持下,六处生桩已被清除,今日是最后一处。
林月华一袭白衣,为他撑着伞:"龙脉修复后,天下当真能太平吗?"
程砚舟收起罗盘:"龙脉关乎国运,但真正的太平,还需明君良臣共同维系。"他握住她的手,"月华,皇上赐婚的旨意已下,你可想好了?"
林月华望着远方的云海:"这一年与你出生入死,我早已想得明白。"她轻抚胸前的玉佩,"父亲若在天有灵,定会欣慰。"
程砚舟将她揽入怀中。山风拂过,带来远处寺庙的钟声。明觉大师正在那里诵经,超度这些年枉死的亡魂。
"接下来去哪?"林月华问。
"江南。"程砚舟指向东方,"皇命我巡视各地龙脉,你愿意同行吗?"
林月华嫣然一笑:"天涯海角,与君同行。"
夕阳西下,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山间云海之上,宛如蛟龙腾空,终归正位。
[全文完]
——
后记:风水有灵,笔墨留情
《龙脉劫》连载至今,已三月有余。当为程砚舟与林月华画下最后一个句点时,竟有恍如隔世之感。窗外的雨声淅沥,恰如开篇时海丰县的那场雨,首尾相应,自成轮回。
这部作品最初的灵感,源于我在江南古镇的一次偶遇。那年梅雨季,我在一座荒废的祠堂墙角,发现半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着模糊的"寅位水破"等字样。守祠老人告诉我,这是清代一位风水先生留下的警告,当年无人理会,后来那户人家果然遭了祸事。这个片段在我心中埋下种子,渐渐生长成《龙脉劫》的故事。
写作过程中,最耗费心力的不是奇门遁甲的考据,而是对"风水"本质的思考。古人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风水之术,本是先民对天地规律的朴素认知。而在故事里,它成了权谋的工具、欲望的载体。李乔伯篡改《玉尺经》,太子私动龙脉,都是对自然之道的亵渎。程砚舟与林月华一路破解的不仅是风水迷局,更是人心之恶。
特别想说明的是,明觉大师这个角色的塑造,暗含我对传统文化守护者的敬意。他佝偻的身影、破旧的袈裟下,藏着最纯粹的坚守。在诈死的情节里,我借他之口道出"引蛇出洞"四字,实则也是对当下社会的某种隐喻。
林月华或许是我写过最"矛盾"的女主角。她既是恪守闺训的大家闺秀,又能在危急时刻拔出银簪刺向干尸眉心。这种矛盾恰恰展现了古代女性被压抑的生命力——就像她最爱的兰花,幽居空谷,却自有暗香。
程砚舟的成长线则埋着一个隐秘的主题:知识分子的担当。从为父报仇到为国护脉,他的桃木剑最终挑起的,是"为天地立心"的责任。在皇权至上的年代,这种担当往往要以生命为代价,所幸故事给了他一个明亮的结局。
最后要感谢各位读者的陪伴。你们对"断龙钉"原理的探讨、对"血咒"细节的指正,甚至对程林二人感情线的"催促",都让这个故事更加丰满。特别记得有位读者指出:"正气佩的蛟龙应是五爪而非四爪",我连夜查阅《大清会典》修改细节,这种互动堪称创作中最珍贵的部分。
故事有终,而龙脉永续。愿我们都能如程砚舟般明辨真伪,似林月华般柔韧不屈。世间风水,终究不敌一颗正直的心。
庚子年荷月于听雨轩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