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个人的“格局”
□季贵林
一个人的“格局”,是安生立命的法宝。
日常生活中,人们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解释或者证明“格局”存在的意义。
那么,何为格局?
简而言之,格局就是一个人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
“格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格局”是一个宏大的概念。
格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
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能够站多高、走多远。
拥有大格局的人,视野开阔,心胸宽广,能够站在理性的、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不被眼前的琐碎所困扰。这样的人,善于从全局出发,把握大势,善于把“小我”放在“大我”的境界中去磨练、去考量,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相反,格局狭小的人,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里,难以跳出自我设定的框架,容易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往往以“一己之利”破坏一种和谐,拼命地制造“阴影”,而且还钻进其他心胸狭窄之人打造的“阴影”之中,极尽损人之招。
格局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源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不断的自我修炼。
一个有着丰富阅历和深厚底蕴的人,往往能够形成更为宽广和深刻的格局。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念,能够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他们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不被外界的风浪所动摇,能够始终保持“逐鹿者不顾兔”的精神。
然而,格局并非一成不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随着一个人阅历的增长和认知的提升,格局也会不断地调整和扩展。放大自己的格局,就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突显和最大化。
一个人在追求大格局的过程中,还需要警惕一些误区。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为了追求所谓的“大格局”而刻意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甚至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提升格局,反而会导致内心的失衡和人格的扭曲。因此,一个人在扩大格局的同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和价值观,既要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又不能“随波逐流”,做到既能够包容世界,又能够坚守自我。
格局,需要很好地辨人,善于发现人。
格局,需要很好地识人,善于了解人。
格局,需要很好地渡人,善于帮助人。
看看古人对“格局”的理解——
宋代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而后操术者人人争谈格局之高,推富贵之由,徒足发贤者之一笑耳”。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格局”的早期理解。
明代兰陵笑笑生在 《金瓶梅词话》中说“审格局,决一世之荣枯;观气色,定行年之休咎。”
从当下来看,“格局”不仅是指与个人命运、境地相关事物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更是一个人眼界、胸襟、思维、心态等心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有人赞叹“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有人感慨“心大的人,天大的事情也是小事”。
有人坚信“格局不是否定目光,而是让路走宽”。
一个人要行稳致远,就必须“打开格局”,这是让人“舒服”的修养表达。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成就大小。所以,一个人需要不断突破思维局限、建立更宏大的认知视野,寻找和建立个人修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及方式,以更加宽广和深刻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处理问题,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相信一个人的“格局”。
成就一个人的“格局”。
2025.8.4·夜-乌鲁木齐“三艺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