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宣讲润人心
榜样力量聚动能
作者: 李敬党
诵读: 李延廷
——通州区"百人千讲进百站"示范宣讲走进北苑街道
2025年8月4日,通州区"百人千讲进百站"理论宣讲文明实践活动示范宣讲走进北苑街道。运河之春合唱团成员与现场群众一同聆听"机关干部、思政教师、青年代表、百姓名嘴、文艺骨干"五类宣讲员的故事,在鲜活叙事中触摸理论的温度,在思想共鸣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这场扎根基层的宣讲,正是通州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实践。

"有我大胡子在,阵地丢不了!"来自通州区国防动员办公室的张茂忠,以一句穿越岁月的誓言拉开宣讲序幕。这位曾坚守西南边境防御战阵地的老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与17岁新兵王爱军的生死战友情,还原5昼夜激战中"人在阵地在"的英雄壮举。硝烟早已散尽,但他口中"把命交给阵地"的赤诚,让现场观众读懂了"英雄精神"从未远去——这是理论宣讲中最动人的"精神锚点",让信仰的力量在历史回响中愈发清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年变迁,在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杨继环的宣讲中变得可感可触。她以《三界碑,树口碑》为题,从"三界碑"下交通枢纽的贯通讲到生态廊道的铺展,用"昔日交界地、今日同心园"的细节对比,展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蝶变。当她说到"一块界碑见证三地从'各管一段'到'攥指成拳'",观众们真切体会到:理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家门口通了跨省公交""跨省就医直接结算"的民生改善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实效。

"66岁,咱还是社区的'服务员'!"北苑街道党员志愿者刘淑清的开场白,让现场泛起会心的笑。她以《让"夕阳红"照亮新征程》为题,讲自己带着居民啃下老旧小区改造"硬骨头"的故事:为说服居民同意加装电梯,她带着图纸跑了37户人家;为协调施工扰民,她在工地旁守了12个傍晚。"党员就是要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她用"真心换信任"的实践,诠释了"基层治理"的理论内涵——当"夕阳红"的热忱遇上"新征程"的需要,普通党员的担当就是理论落地最鲜活的注脚。

从"志愿蓝"到"白大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于爽的故事藏着"使命传承"的密码。她曾穿蓝马甲陪伴"星星的孩子",如今着白大褂扎进乡野送医:为独居老人定期体检,给村民开"健康小课堂",把诊室"搬"到农家院。"志愿是发心,医者是责任,说到底都是想让更多人过得好",她口中"蓝与白交融出红色信仰",让观众明白:理论的温度,正藏在每个普通人"为他人多做一点"的坚守里,这种从"心"出发的担当,让使命有了最生动的模样。

西集镇尹家河村村史馆讲解员尹兰玉,则带着全村人的"红色记忆"走上讲台。她从小听着村里解放战争时期"一门三烈士"的故事长大,如今又带着孩子们在村史馆里讲红色故事。"爷爷说'英烈没白牺牲,得让后辈知道为啥奋斗',现在我成了说故事的人",她以《流淌红色血脉的尹家河村》为题,讲新时代村民如何用"红色积分"鼓励青少年学英烈、用"红色讲堂"凝聚发展共识。这份"代代讲、时时传"的坚持,让现场观众懂得:红色基因不是陈列的史料,而是在"讲与听"中不断鲜活的精神火种,这正是理论传承最扎实的根基。

五位宣讲员用"百姓话"讲"大道理",让理论有了"烟火气";而文艺宣讲则让思想随旋律流淌——运河之春合唱团带来的《松花江上》,熟悉旋律里藏着历史的厚重,也唱出"不忘来路更要奋进向前"的共鸣,让理论宣讲在歌声中完成一次"情感接力"。活动尾声,宣讲员与演员并肩合影,镜头定格的不仅是一场活动的落幕,更是理论与群众"双向奔赴"的温暖瞬间。

"原来理论离我们这么近!"走出会场时,有观众轻声感慨。这场宣讲之所以动人,正因它让"英雄精神""协同发展""基层治理"这些概念,变成了张茂忠的誓言、杨继环口中的界碑、刘淑清手里的改造图纸——当理论从"书本"走进"故事",从"会场"落到"生活",自然能直抵人心、凝聚共识。

实践早已证明: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实践,思想的光芒要照进群众心田。通州区"百人千讲进百站"活动正是抓住了"讲故事"这个关键,让五类宣讲员成为理论的"翻译者",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家常话。接下来,这些打磨精实的宣讲作品还将走进更多站点,让理论在街巷里弄、田间地头生根发芽,既给群众送思想指引,也为实践赋动能——当越来越多人在故事中受感召、在共鸣中明方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必将凝聚起更磅礴的合力。

这场示范宣讲落幕了,但理论宣讲"润人心、聚力量"的旅程,正向着更深处前行。
照片提供;李延廷



主播简介: 李延廷,热爱戏剧,尤其是话剧表演。在《奇缘大爱》、《把爱带回家》中担任编剧兼总导演。喜欢朗诵,愿与更多的朗诵爱好者共同学习与交流。用声音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