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文
王大婶是我年轻时还没有当兵那会儿的邻居,印象里的她,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生产队集体劳动的日子里,她总是冲在前面,无论是割稻子还是挑担子,样样不含糊,是出了名的“能干人”。更难得的是她的热心肠,谁家有难处,她总会主动搭把手,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
缘分的故事,就从1978年秋天说起。那天王大婶去镇上榨油,肩上扛着、手里提着的东西太多,一个人实在有点吃力。正费劲时,身后走来一位姑娘——她是邻村小学的老师,刚在镇上参加完学习准备回家。见王大婶累得直喘,姑娘二话不说就上前帮忙,一人拎着一个油桶,还有榨完油后的菜籽饼,慢慢往村里走。路上闲聊中,王大婶得知姑娘还没有对象,又想起在部队穿橄榄绿的我,便热心地说起了我的情况。一来二去,经她牵线,我和那位姑娘开始了书信往来。
那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鸿雁传书”成了我们唯一的联系。一封封信件跨越千里,从部队驻地到乡村小学,再从乡村小学到部队驻地,字里行间是慢慢滋长的情意。两年多的时间,纸短情长,那位姑娘,后来成了我相伴一生的老伴。
我从部队退役后,走过好几个地方,转换过好几个岗位,生活的脚步匆匆,却再也没见过王大婶。但这份恩情,我们一直记在心里。如今,我和老伴已携手走过蓝宝石婚,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了痕迹,对王大婶的想念却越发深沉——总想着能当面说声谢谢,谢谢她当年那不经意的热心,成全了我们一辈子的缘分。
这些年,我们没少打听王大婶的消息,经多方联系、四处寻找,近日终于有了音讯。见到她老人家时,我们又惊又喜:96岁高龄的王大婶,虽满头白发,但精神头竟还那么好,眼神清亮,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听她的小儿子讲,王大婶85岁那年,竟一个人购买车票,坐火车从老家去了北京,就为了亲眼看看天安门。我们听了,心里又敬佩又感动——这股子爽朗、独立的劲儿,果然还是当年那个王大婶啊!
握着老人的手,千言万语,最后都化作一句“谢谢您”。看着她安康的模样,我们打心底里高兴,唯愿这位善良又坚韧的老人,能一直这样精神矍铄,健康长寿,安享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