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股份四矿孙刚爱心联盟“中伏送清凉”志愿服务行动 (图\文:孙刚、武豪)
2025年8月5日清晨8时30分,盛夏中伏的鹰城平顶山,天空灼热如炉,地表温度直逼四十度。热浪翻腾着、扭曲着街道上的每一缕空气,如同巨大无形的蒸笼笼罩着城市。可就在这极端高温之下,平顶山市湛河区九里山街道光明社区广场上,党旗与志愿红交织成一道亮丽风景线。由平煤股份四矿孙刚爱心联盟、平顶山东健骨伤医院、德恩集团平顶山运营中心、平顶山瑞丽美容美发学校等多方力量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已提前抵达现场,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场"清凉"的爱心盛宴。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便民服务,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是连接国家治理体系与基层治理单元的重要纽带 。
在活动现场最显眼的位置,平顶山东健骨伤医院的义诊点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骨二科的罗鹏医生和任源源护士提前就支起了摊位,血压仪、血糖仪、骨科检查工具整齐排列。“罗医生,我这膝盖疼了好几年,阴雨天更厉害,您给看看?”63岁的史春华老人拄着拐杖走上前,罗鹏医生立刻俯身为她检查,仔细询问病史,耐心讲解养护知识。
82岁的冯扔老人测完血糖后,看着任源源护士被汗水浸透的白大褂,心疼地说:“姑娘,把大褂脱了吧,天太热了,别中暑了。”任源源笑着摆摆手:“没事的阿姨,穿着大褂您看着踏实。”她手里的100把印有健康知识的扇子,成了现场的“抢手货”,一把把扇子递出去,不仅带来丝丝凉意,更送去了“夏季养生”的贴心提醒。
除了现场义诊,医护人员还跟着志愿者开展“一帮一”上门服务。90岁的胡水亭、87岁的金桂芝、88岁的寇玉珍三位老人,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辽宁来平顶山支援三线建设的“老功臣”。他们在鲁山深山奉献了20多年,后来搬到兴州机械厂家属院,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罗鹏医生为他们量血压、测血糖,仔细查看用药情况,任源源则帮忙整理药箱,叮嘱用药禁忌。“当年我们来的时候,这里还是荒山,现在日子好了,你们还想着我们,心里真暖和。”金桂芝老人拉着任源源的手,眼里泛起了泪花。
德恩集团平顶山运营中心的服务点同样忙碌。邳振兰带队的两位师傅,正蹲在地上为居民修理电扇。“师傅,我家洗衣机脱水时总晃,您能去看看不?”70岁的李秋花老人着急地说。陈国涛师傅立刻背起工具包:“阿姨您带路,我去看看。”除了家电维修,他们还提供管道疏通、开锁换锁服务,甚至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卫生。
“以前修个小家电得跑老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太方便了。”居民王富龙竖着大拇指说。德恩集团的师傅们不仅手艺好,态度更贴心——修完电扇,会告诉居民“平时别用湿手碰开关”;疏通完管道,会提醒“尽量别往下水道倒剩饭”。这些细微的叮嘱,让居民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
平顶山瑞丽美容美发学校的理发师们,则用剪刀传递着“从头开始”的美好。马金博带队的程宇、郑迎迎、于秋绘、党婷婷四位理发师,刚摆好工具就围上来一群老人。90岁的王富龙老人头发花白,党婷婷细心地为他围上围布,剪得又快又稳。“剪完清爽多了,谢谢姑娘。”王富龙老人摸着新发型,笑得合不拢嘴。
理发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段“跨时空”的重逢。志愿者于秋绘为85岁的赵云秀老人理发时,聊起了老人以前住的社区,突然想起:“您是不是认识‘老赵家的丫头’?我小时候总去您家玩!”赵云秀老人愣了一下,随即拍着手笑起来:“你是小绘?都长这么大了!我还记得你总抢我家的糖葫芦呢!”一句句家常话,把几十年的邻里情重新拉回眼前,现场的居民都跟着笑了起来。
除了老人,理发师们也没忘了孩子。11岁的宋鹏玉、8岁的沈元志、3岁的冯思雨,都在志愿者的巧手下换了新发型。冯思雨的妈妈说:“平时带孩子理发总哭闹,今天阿姨们又哄又逗,孩子乖得很,真是太感谢了。”
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光明社区党委的精心组织。杨晓刚书记带领陶丽、高育丽等工作人员提前三天部署,通过居民微信群发布活动预告,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活动现场,他们不仅维持秩序、提供后勤保障,更设立"民情收集站",收集居民关于加装电梯、社区养老等建议。这种"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接单"的服务模式,正是光明社区探索"五星党支部"建设的生动实践 。
九里山街道党工委许伟丹书记、王文杰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功范例。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五星党支部'创建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两位领导特别提出,希望四矿孙刚爱心联盟能常驻九里山,通过"传帮带"机制培育更多本土志愿力量。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们忙着收拾现场——满地的碎发被仔细扫进垃圾袋,用过的血糖试纸、棉签被单独收好,交由专业机构处理。这些细节,见证着志愿服务的规范与用心。看着居民们带着笑容离开,每个人都觉得,湿透的衣服、晒黑的皮肤,都是值得的。
中伏的热浪终将褪去,但这场活动留下的温暖,却在居民心中扎了根。从孙刚爱心联盟的初心坚守,到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从便民服务的匠心细致,到基层组织的协同联动,这场高温下的爱心服务,不仅是一次“办实事”的实践,更是一次“聚民心”的联结。
它让我们看到,当国家政策的温度通过志愿服务传递到社区,当社会力量的爱心通过基层组织触达居民,当施与者与接受者在互动中双向温暖,基层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正如九里山办事处许伟丹书记所说:“志愿服务是文明的种子,只要扎根社区,用心浇灌,就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在平顶山的这片土地上,这样的种子正在不断发芽。它们在高温中生长,在坚守中结果,终将让文明的微光汇聚成照亮城市的暖流,让“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的理念,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