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自述
作者/吕永刚
原本是一棵树的骨肉
分离母体后重生
经过旋转打磨 来到千家万户
体验生活 感受贫富
尝过酸甜苦辣咸
品过山珍海味鲜
在不同家庭 不同餐桌野心勃勃
夹一块欲望 填充空白
经历 简单而复杂
简单的只是他人使唤奴隶
复杂的承担起贫与富之间量具
目睹无聊酒局 听够底层吹牛皮
见过朱门虚伪 配合锅碗瓢盆交响曲
无论哪个阶层 只要是中国人
就离不开我这个拐杖
支撑活着的奢望
富有富的垂头丧气
贫有贫的苦中乐趣
哪个层面没有故事
心酸 情感 悲欢离合
各有各的的幸福 各演各的悲喜剧
我不过筷子而已
与不同人分享 不同往昔
伴行一年 流浪四季
托尔斯泰说过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扮演好自己角色 既是本能 亦是使命
本不该指指点点 暴露他人隐私
作为被动者说 学会装聋作哑
不行啊 不同餐桌 上演不同曲目
不同阶层 做着不同游戏
没有平等 才有距离
上可九天揽月 下能五洋捉鳖
这不是赞美 也不是歌颂
苦难中煎熬 挥霍中豪爽
人性晾晒出丑恶 善良
我要写一部新著资本论
演绎剥削与压迫的又一轮接力
作者简介:吕永刚,1960年出生塞北齐齐哈尔。几十年笔耕不辍,《诗刊》.《诗潮》《诗人》.《诗林》.《诗歌报》.《诗神》.《星星诗刊》.《绿风》.《鸭绿江》等期刊发表诗歌千余首。多次参加与诗有关活动及作品获奖。另有作品出版,如50万字长篇小说《圣水》,诗集《挥不去的眼泪》《再吻你一次》等。主播简介:武全(赵武全)用声音传递情感,用真诚打动你我,来自美丽的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爱好游泳,唱歌,酷爱朗诵,担任多家文学网络平台业余主播,2023年荣获全国第六届网络诗词朗诵大赛一等奖,2024年9月在家乡齐齐哈尔工人文化宫大剧场成功举办了个人首场专场朗诵会。
《渺小与伟大的哲思》
——评析诗人吕永刚的诗作《筷子的自述》
杨宝库
吕永刚的诗作《筷子的自述》,以日常器物为镜,照见世间万象,在渺小载体中藏着对伟大命题的哲思。诗人以精准的语言逻辑,将筷子从“树的骨肉”到“千家万户的使者”的蜕变,编织成一部微缩的社会史诗,其意象手法之精妙,让寻常之物成为丈量人性与时代的标尺。
筷子的“渺小”在于其工具属性——“简单的只是他人使唤的奴隶”,却因见证者的身份成就“伟大”:它是“贫与富之间的量具”,尝过“酸甜苦辣咸”,也见过“朱门虚伪”与“底层辛酸”。这种反差恰是哲学中“存在即感知”的具象化:最微末的存在,往往最接近存在的本质。正如古人以“一叶知秋”观天地,诗人借筷子的视角,让平凡器物成为穿透社会肌理的探针。
诗中诸多句子暗藏哲思。“夹一块欲望,填充空白”道尽人性本质:欲望是生存的驱动力,却也常将生命推向空洞。“富有富的垂头丧气,贫有贫的苦中乐趣”,打破了物质与幸福的线性关联,印证了“境由心生”的东方智慧——幸福从非外在刻度,而在内心的平衡与自足。“没有平等,才有距离”则以冷峻笔触点出社会现象,却暗含对平等的深切期盼,恰如《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千年回响。
诗人的意象构建层层递进:从器物到社会,从人性到制度,最终落笔于“写一部新著资本论”的呐喊。这绝非妄言,而是以小见大的担当——当筷子成为“苦难与挥霍”的见证者,它的“野心”便升华为对正义的呼唤。这种从个体感知到群体关怀的跃升,正是家国情怀的隐秘表达:关注每一双筷子下的悲欢,便是关注民族的脉搏。
诗的积极意义,在于以“装聋作哑”的无奈反衬“发声”的勇气。它提醒我们:即便如筷子般被动,也可成为善良与正义的载体。从“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到今日“光盘行动”的共识,饮食器物始终连着世道人心。吕永刚让筷子开口,实则是让每一个平凡人听见自己的声音——在日常的一饮一酌间,深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诗歌蕴含的深邃哲思:渺小不是沉默的理由,伟大亦非遥不可及。当每双筷子都承载对善与正义的向往,平凡中的平凡,便成了铸就伟大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