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三):两分式:
两分式,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翻译:
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赏析:
一、人面桃花与物是人非的永恒共鸣
《题都城南庄》的创作背景与一段凄美传说紧密相连。据唐人孟棨《本事诗》及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崔护科举落第后于清明游春,偶遇长安南郊一少女,两人一见倾心却未言明。次年清明重访时,女子已因思念成疾而亡,崔护在门上题下此诗后,竟以泪祭感动上苍使女子复活。这一传奇故事虽因缺乏史料佐证被质疑真实性,却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印证了“人面桃花”意象的永恒魅力。
二、诗歌结构与艺术手法
全诗通过对比映照与意象叠加构建情感张力:
时间对比: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色彩映衬:用“桃花红”与“人面”共同构成视觉冲击,暗示青春易逝;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拟人修辞:“桃花依旧笑春风”将无情之花赋予人性,反衬人事变迁。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两个场景的转换中,“依旧”二字成为情感转折的枢纽:去年的“相映红”是浓烈的相遇喜悦,今年的“笑春风”则化作刺目的孤独见证。
初遇的惊喜与重逢的失落,暗含“得而复失”的哲学思考;桃花作为永恒意象,对比人类情感的短暂脆弱;回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空缺,形成情感的永恒落差。这种“人面桃花”的意象组合,最终演化为汉语文化中“所爱难觅、往事难追”的通用隐喻。
这首仅28字的绝句,因其对生命体验的精准捕捉,历经千年仍能引发共鸣,印证了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