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郝掌柜”的坎坷之路
作者:刘连成
在河南省清丰县,郝双银曾是一个普通的中农。青年时期,他守着家中的几亩薄田。同时开了个杂货店,主要经营百姓过日子的生活用品。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平静安稳。田间的麦浪随着四季更迭,见证着他辛勤劳作的身影;集市上的吆喝声,诉说着生活的烟火气息。
1948年初,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郝双银推着架子车外出购买杂货铺的锅碗瓢盆日用品,途中却被陷入兵荒马乱的国民党抓了壮丁。架子车上刚刚购买来的满满一车日用品也同时归于国民党军营。从此,他被迫离开熟悉的家乡,背井离乡随国民党军队前往山西太原。那年秋天,西北野战军打响了收复太原的战役,炮火纷飞中,郝双银被俘,成为解放军战士。辽沈战役负伤后,命运再次转折,他辗转进入辽西省荣军学校,之后随着贾巨文场长来到了双辽县卧虎屯火车站。
彼时,国家援建双辽农场的各种物资都需在此卸货,荣军农场便在卧虎屯设立了办事处,郝双银被任命为办事处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他便开始忙碌地指挥着货物的装卸;夜晚,繁星点点,他还在为来往人员的食宿奔波。他的热情与负责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被亲切地称为“郝掌柜” 。就这样,十几年的时光悄然流逝,他把河南老家的小脚婆娘也接了过来,生活似乎渐渐稳定,有了家的温暖。
随着从农场到郑家屯的道路升级为县道,农场把货场转至郑家屯火车站,郝双银也被调回总场,担任哈拉巴山看山员。本以为日子会这样平淡地继续下去,可是1968年,在双辽农场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中,一封来自河南清丰的清理阶级队伍通知书,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所有的平静。通知书认定郝双银为逃亡地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百口莫辩,随即被押往五大队的 “牛棚”。白天,他被迫跟着职工下地干活,休息时还要在众人的注视下接受批判斗争。那些尖锐的指责声,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有的女职工甚至往他的秃头上吐口水,那带着恶意的唾沫,仿佛是世间最冰冷的霜。夜晚,批斗常常持续到半夜,甚至还有人对他动手动脚。郝双银这位倔强的河南老汉,哪里忍受得了这般屈辱。在进“牛棚”的第三天清晨,天还蒙蒙亮,他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望着那口七八米深的水井,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井水冰冷刺骨,瞬间吞噬了他的身躯,也带走了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眷恋。
人们发现后急忙打捞,可郝双银还是溺水身亡。而当时的场革委会竟做出错误决定,将其定性为自绝于党,畏罪自杀。他的尸体被随意地推入一个树坑草草掩埋,仿佛他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那些曾经的付出与贡献,都被无情地抹去。
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1978年,时代迎来了新的曙光,开始了清理“三种人”和落实政策的工作。农场党委对郝双银致死事件高度重视,派人前往河南省清丰县,并在河南省郑州市档案馆查阅敌伪档案。经过不懈努力,当地政府终于出具证明,证实郝双银为中农成份。至此,真相大白,郝双银终于洗清冤屈。农场按照政策为他平反昭雪,补发了部分工资,总场出资重新安葬了他的遗骨。应家属要求,还将他的小儿子郝汉义安排到总场电影放映队工作。
郝双银的一生,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悲歌。他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经历了战争、动荡与冤屈,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岁月或许会掩埋真相,但时间终将还以公正 ,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也将在后人的铭记中,闪耀出人性的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