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向东
父母深耕心田,子女播种梦想
一一 采访村民穆锁民、周志华夫妇育才记
文/刘向东
赢在起跑线上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白纸一张,他们的性格和三观很大程度由父母塑造。你教他善良,他便会友好得对待每一个人;你教他乐观,他便在困境中也能笑对人生;你教他勇敢,他便敢于直面所有困难。
九间房镇上寨村村民穆锁民、周志华夫妻育有三个孩子。长子穆朋涛、大女穆卫宁、小女穆利宁分别生于一九八三、八五、八七年。三个孩子聪明伶俐,既有天赋,又勤奋好学。加上父母掌灯,老师真教,三个孩子行稳步坚,起跑赢人。
教育的果实,最终都会显现生命的形态里。三个孩子在本村上初小,每学期成绩都是所在班级前茅,奖状被老师贴在办公室,作为楷模和荣耀。小女中考成绩特别优异,被免费上了高中。
拼在快车道上
老船工教徒弟掌舵时说:“看准风向比拼命划桨重要。”家长也一样,“心存善良,弱也能变强”,何尝不是为孩子校准了人生的罗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孩子身上很多时候照出的是父母的影子。”
这一点,在穆府体现的淋漓尽致,因经济困难,未能让大女继续上学深造,是双亲一生的愧疚,采访时说到这里,母亲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可见她对子女求学是多么迫切呀……
基于此,孩子苦学,她俩苦拼,确保学费、伙食无忧。锁民吃苦耐劳,热冷不惧,脏苦累活照干。志华巾帼不让须眉,跟建筑队干了近十年,买玉米脱粒机走村串户十三年。有一次在马楼北岭上脱粒干到天黑结束,别人让掏一元五角钱用车送回,为省下这贵重的一元五,而拉着脱粒机挣死扒活往回走,到前程已十二点。这拼命挣钱精神,感动得儿女热泪盈眶,学习更加吃苦,像运动健儿一样,在运动场上奔跑不息,喜夺桂冠。长子大学本科毕业后,秉持努力上进,与爱人全贤一起国外打拼。小女利宁师大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笑在圆梦路上
穆府与诸多家庭一样,教子女有新气韵、妙办法,充分说明“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生命的独特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
父母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持灯人,而要走那条路,由孩子自己决定。
大女卫宁,虽未进入高校就读,仍自强不息,自学成材,“跪在泥里生活,站在云端写诗”,已成为她的座右铭。习练十年,写诗三百多首,发表近百首。二0一八年四月《年味》参加全国诗文大赛,荣获三等奖;散文诗《爸爸妈妈》,被《今日头条》刊登,流量喜人,好评众多,真正火了起来。她的诗品被名家看好,专家赏析。新疆大编贺掌民先生誉为才女。安村白村中学七旬铁粉几番索购诗稿,恳望出集。邵尊成、刘向东为卫宁还专门组织了一场交流分享会,鼓励诗集早日岀版面世。
由于全家共同努力,经济向好,拆旧换新,孙子绕膝,幸福路上,笑容可掬。
启示
穆家夫妻教养子女成材的做法是万千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充分说明教育是两代人共同谱写的田园诗;父母深耕心田,孩子播种梦想。
当我们不再执着修剪枝桠,而是专注培育土壤的肥力,终会看见每株幼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向。那些用心血浇灌的时光,终将在年轮里沉淀为最美的纹理一一那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镌刻的生命史诗。
二0二五年八月六日
作者简介:
刘向东,西安蓝田人。中国散文、陕西省散文、西安市作协、航天四院文协、洪庆文艺协、四院天朗艺术协、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会员,陕西作家摇篮签约作家,陕西汉唐文学艺术社常务理事,蓝田王维/四吕文研会理事,陕西蓝田沐心阁文化社理事,蓝田尧柳文协会名誉顾问,蓝田诗歌学会名誉会长等。喜爱文学,著书多部,报刊杂志、平台刊登散文、诗词300多期,有的编播或连载,有的获奖或入书。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