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赠战友
王超
今年8月1日早上5点,我接到了老战友殷宪彩的电话,说他和姜平战友已开车到了我家楼下。我们这是约好一起去微山参加每年一度的战友“八一"聚会。
殷宪彩战友是我们每次战友聚会的召集人。他为人热情,考虑问题周到,精心地组织了每一次的战友聚会。他在群里的一声“召唤”,大家便都召之即来。不为别的,就为战友们聚在一起,叙叙旧情,聊聊家常、送送祝福、表表心意。
匆匆吃了早餐,就开车沿着滨湖大道一路向南。车窗外的山川河流树影向后倒退着,忽然就叠成了1978年3月5日我们入伍时在火车上的模样。从”闷罐车“的小窗里看到的,也是这种景象。31个微山青年挤在一节车皮里,从微山出发,奔向了千里之外的舟山群岛。
车过新建的微山湖大桥时,水面上的晨雾正散。河里的芦苇在风里摇着,朝霞在水面上泛着碎银的光芒,远处的荷叶荷花铺得望不到边,微山湖此时正展示着它最美丽的一面。
我眯起眼,竟看见31名穿着新军装的青年,正背着背包,带着一脸的光荣和喜悦,走进了军营。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把原来不熟悉的彼此,把名字互相刻进了往后大半辈子战友之间的心里。
聚会的地方是老战友冀建民早就订好了微山湖边的一处酒店。在我们这批兵里,他是1958年出生的,年龄最大。最初大家从部队回来后,是他拍板说我们这批战友,每年“八一",都要在微山聚会一次。他说,作为一名老兵,什么节日都可以不聚,但“八·一”建军节,是我们的节日,必须要聚聚!这位当年的炮班班长,说话办事还是那么雷厉风行,干脆利落,一如当年在阵地上喊"预备——放"口令一样地坚定和宏亮。光阴流转,一晃47年过去,我们这批当年的青春小伙,已被岁月磨成了退休老头。但心中的那份战友情,却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时间越长,那醇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
让人动容的是,从冀建民战友提议开始,从最初的几个人,到逐年增多,这每年的“八一”聚会,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这是我们对舟山群岛风雨里爬摸滚打战友之情的怀念,是对“高炮四团”这个番号无比珍视的精神寄托,更是对“军人”二字最质朴也最坚定的守护!
整个房间里气氛热烈。大家欢声笑语,空气里不仅飘荡着酒菜的香味,更弥漫着浓浓的战友情谊。那种无拘无束,大声说笑,大口吃菜,大杯喝酒的尽兴发挥,真是酣畅淋漓,让人热血沸腾,连呼痛快!我们这帮“奔七”的“老家伙”,仿佛又回到了青春飞扬的时光!
47年风雨,二十余载坚持,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军旅情怀,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能来的都来了。除在外地的,还有各种原因来不了的,今天来了十个人。当年年龄最小的漂亮小伙李明,很是活跃精神。虽模样没变,但两鬓也添了一些白发。他的广场舞跳得很好,唱起歌来也很有范,最拿手的是《军港之夜》,可边唱边跳,是我们这批兵里的文艺人才。此时,有人掏出了泛黄的老照片,指着穿着海魂衫的一个个战友,回忆着当年在部队的一件件往事。回忆着我们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分享着彼此的生活和经历。大家都很珍惜这难得的相聚时光,尽情地畅谈,尽情地欢笑。互相交待着,今后要继续保持联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得我们是战友,是兄弟,是永远的伙伴。说着说着着,有人说已经有三个战友走了,场面立刻凝重了起来。沉默了许久,大家的眼眶红了。
我把带来的书法作品展开,"战友情深"四个大字,是昨天夜里写的。写这四个字时,我把47年的风雨同舟、二十余载的年年相聚,都凝进了笔锋里。这四个字也是战友们心里最想说的话。墨香里裹着的,是我们比血缘更亲的战友情怀。
"好!"冀建民第一个鼓掌。大家围过来,欣赏着,评论着。冀建民提议大家在这四个大字下面照张合影。
我望着窗外的微山湖,就像望着当年我们守护的那片海。岁月里的 有些约定,比岁月重;有些情谊,比墨香浓。这大概就是我们这群老兵,写给建军节的,最朴素的情书。我忽然就懂了,为什么这个聚会能坚持二十多年雷打不动。是因为我们不仅是在怀念过去,更是要让彼此知道,当年那个在"闷罐车“皮里说的"以后常联系"的一句承诺,正在用我们一辈子的行为在努力地兑现。
返程时,车里播放着军歌。我摇下车窗,微山湖的晚风吹拂着我们,我望着碧波荡漾的微山湖,心里还在激动着。从微山湖到大东海,这四十七年的风,吹白了我们的头发,吹弯了我们的腰,可吹不散这微山湖的水,也吹不散大东海的水。我们从微山湖走出去的这批兵,正像东海边的礁石,互相紧握着手不放;正同微山湖里的芦苇,根永远深连在一起。此刻窗外的微山湖,水面上的晚霞红得像当年的军旗。
一朝战友一世情。虽然我们自嘲都老了,但此时此刻,我们竟都觉得恰如当年年轻的时候。心态确实是好心态。但实际上,明天我们就又老了一天,明年我们就又老了一岁。我想说,往后能做的事只会越来越少。所以有什么想做还没做的事,趁着自己还能做,就尽量去完成,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于是我对两位战友说,再过几天,我要趁着孙女还在暑假里,就带着她到我当年当兵的舟山群岛上去看看,让她看看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岛上站岗放哨、生活训练的地方。让她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实际上是由多少军人默默地奉献,倾情的守卫,才有了这样的岁月静好!
作者简介:王超,男,山东省邹城市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