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蓝月亮诗刊】签约诗人:刘永平/对症下药
【蓝月亮诗刊】签约诗人:刘永平/对症下药
精华热点
☆对症下药
文/刘永平
风掠过衣领时
带了点秋的凉
诊室里
有人咳了一声
像投入湖面的石子
却在白炽灯下
碎成需要计价的粉末
每一声喘息
都被分贝仪换算成费用
每一秒沉默
都在计时器里累加成本
白大褂的袖口
沾着消毒水的冷
递来的不是安慰
是体检单上
密密麻麻的钩
血压计搭在腕间
跳动的读数
在计算器里滚成账单
听诊器贴上胸口
听见的不是心跳
是医保卡里数字的颤栗
验血的针管刺破皮肤时
护士的指甲在键盘上敲出脆响
像点钞机碾过钞票的纹路
他们说
这是“系统流程”
却把“望闻问切”的初心
泡在福尔马林里
成了标本
玻璃罩外写着“传统”
罩里的温度
早就凉透了
外资的影子
藏在收费系统的代码里
处方单上的字迹
在利益链上跳舞
药盒上的“良心”二字
早被激光打码机磨平
只留一行小字
“建议零售价=利润×3”
但总有人记得
曾经
有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过田埂
草叶上的露水沾湿裤脚
药箱里的酒精棉
总先用手背试温
一颗阿司匹林分两半
一半治咳嗽
一半安人心
开药方时会问“家里还有多少药”
提笔时
比病人更怕浪费
那时的药箱
装着比药片重的东西
叫“体谅”
是知道庄稼人攥在手里的毛票
每一张
都沾着汗
这世道的病灶
原是剂配错了君臣的汤药
菜市场的秤盘里
除了青菜萝卜
还浮着短斤少两的算计
有人把“诚信”切成碎末
撒进塑料袋充重量
却不知少的那两钱
早把人心称得越来越轻
写字楼的会议室里
PPT上的“社会责任”旁
贴着KPI的价签
理想被业绩的铲子翻来炒去
炒成焦糊的空谈
就像药渣被反复熬煮
汤已寡淡,火还在烧
信访窗口的玻璃后面
耐心被按成录音键
群众的诉求
在“流程化”的回声里打转
像卡在喉咙的苦药
咽不下,吐不出
那涩味倒比病本身更磨人
最刺目的
是诊室里的账单
把“生老病死”这桩最寻常的事
熬成了普通人踮脚也够不着的药引
但药引子
从来都在人间
政策的钢笔
该给医疗开一剂“透明”的药方
让检查项目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
产地、功效、成本
明码标价
让“过度医疗”的毒瘤
在“二次诊疗复核”的X光下
无所遁形
让医保系统的代码里
多一行“优先看病情,再算经济账”的指令
给市场撒一把“监管”的盐
让秤盘里的“公平”沉到底
就像老掌柜的秤
秤星里嵌着“亏己不亏人”的准星
给职场添一瓢“务实”的水
让PPT上的字
能长出行动力的根须
别让“社会责任”
成了业绩报告里的防腐剂
更重要的是
给每个岗位的心里
种一株“人文”的苗
医生要记得
听诊器轻放的力度里
藏着病人攥缴费单的手在发抖
公务员要知道
窗口外的等待
比文件上的公章更急
一句“稍等,我帮你问”
抵得过十句“按流程走”
商人算清账本时
也数一数顾客眼里的信任
那是比利润更值钱的本钱
这不是喊口号
是菜市场摊主多给的那片姜
是公交车司机等老人坐稳再起步的三秒钟
是医生在处方单背面写的“温水送服,别空腹”
真正的“对症下药”
从不是给社会开一贴猛药
是让每个环节都长出“体谅”的毛细血管
当政策的刚性遇上人性的柔性
当法规的边界里盛着“共情”的温度
这剂汤药才能熬出原本的香
就像曾经的诊室里
医生会说“先少开点药,不好再来看”
而不是“先交押金,再做CT”
毕竟
世道的良药
从不在天价药盒里
它藏在医生听诊器轻放的力度里
在摊主秤盘微微下沉的弧度里
在每个普通人对视时
眼里那点“舍不得你难”的软
这软
才是对症下药的真章
2025年8月5日长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