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追风闻药香
河北/毕勤山
听邢台一位研究扁鹊文化的朋友讲,在福建宁德,有一位颇负盛名的科学家,他叫高益槐,是世界生命科学的领军人物、国际知名真菌学家、医学营养学家,被誉为“活性多糖之父”,在天然药物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真有那么神奇?我也很好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便与几位邢台乡亲相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赴闽东中医药文化旅行。
一
历经20多个小时的跋涉与期待,7月23日,我们抵达福建宁德市参观当地的中医药文化,在高益槐教授领创的安发本草企业科技文化馆内,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我对墙壁上展示的中医药发展历史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中医药之中药缘何称为“草药”?《说文解字》云:“药,治病草也,从草。”
几千年前,没有文字,没有医书,先民们如何知道哪种草是药?只有用身体去试。传说中,“神农氏”是最早的药物尝试者。他为了给人类寻找可用的草药,遍尝各种植物,最终,他发现了许多能治病的草药,这种口口相传的知识,就成为后来中药本草学的雏形。
“本草”一词最早见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之所以称为“本草”,因诸药中草类药物最多,含有以草类治病为本之意,这也是后世把药物称为“本草”的由来。
最早的本草知识,分散在《周礼》《诗经》等古籍中,比如《诗经》中提到的“彼采艾兮”,就是我们今天的艾草,古人用它来驱虫、治病。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成为中国最早的“药物说明书”,书中记载了365种药物,并按照药效将它们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这本书被称作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基石。
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编写了《本草经集注》,将药物的数量从365种增加到730种,并首次按照玉石、草木、虫兽等自然属性对药物进行了分类。
唐朝颁布的《新修本草》,收录药材800余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官方药典,比欧洲的第一部药典——意大利佛罗伦萨药典早了800多年。
北宋时设立官办机构“校正医书局”,专门整理和出版中医药书籍,并编撰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等国家药典,还建立了官方的制药机构,开始生产丸、散、膏、丹等中成药,这些剂型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代表了中国本草学的巅峰,这部书从开始编纂到成书历时27年,参考了800多种古籍,收录了1892种药物,附药图1000余幅,是一部真正的“中药百科全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开展了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对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种类和分布等进行了系统调查,汇总了一万八千余种中药资源信息。上世纪90年代,国家启动《中华本草》的编撰工作,共收录8980种中药,结合现代天然药化和药理研究成果,对药物的化学成分、临床功效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成为全球中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进入新时代,对于中医本草药学的研究也进入新阶段,2001年,高益槐主笔撰写了《神农仙草——现代科技论灵芝》,深刻揭示了灵芝等生物活性多糖的研究“将使人类最终认识自己,并掌握自己命运”的真正含义。他的另一本药物学专著《天然药物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囊括了高教授“活性多糖、微复方、提取工艺”的重大研究成果,在推动人类“真正掌握自己健康长寿命运的主动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着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历史足迹,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本草学的演进,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不断探索医药奥秘的历史,中药本草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古人的智慧,更离不开一代代医者的实践与积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疾病的抗争始终存在,本草作为中医药的根基,治病救人的良药,其传承与发展也不会止步。
二
从安发生物科技园乘车西行约两个小时,便来到美丽的古田县翠屏湖景区。翠屏湖位于古田县城东郊,距城区3公里。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四季如春;湖面烟波浩淼,空气清新,水质碧澄,素有“福建太湖”、“福建千岛湖”之美誉。在翠屏湖西畔,有座极乐寺,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寺内有大雄宝殿、法藏经阁、斋堂等古建筑,山门“极乐寺”三字是原国府主席林森所题,两旁有全国佛教协会原主席园瑛法师题联“得到此中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
在翠屏湖的东岸,有一处草翠花香的本草植物园,这也是一处大型的农林生态科技园,规划用地1600亩,采用的是立体农业种植模式,种植灵芝、金银花、绞股蓝等林下经济作物,根据林下土壤的不同特性、坡向及光照等,实行林菇、林果、林药、林草合理组配,种植不同的生物草药品种。我们一路拾阶而上,通往植物园的上山路,都是油漆路,路两旁种的都是草药,每个草药品种都有插牌说明,品种的性味归经、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产地分布、药用价值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同行的李老师是小学老师,她不无遗憾地说:“孩子们对这些生物可感兴趣了,带孩子们来参观研学多好,可惜太远了!”
植物园有一个主打品种是猕猴桃,大家可能不知道,她生在中国叫猕猴桃,生在新西兰就叫作奇异果,这让我想起《晏子春秋》里的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管变为什么,结果总是好的,否则就失去了变的价值和意义。
猕猴桃母本园占地约200亩,主要以猕猴桃的引种、繁育、示范种植和科研为主,有四大系列、21个品种,种植技术采用的是新西兰现代农业技术改水、改土、改肥,用的是专用有机肥,用超声波控制病虫害,口味、产量、果形、树体都是最好的,以猕猴桃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全果饮料,采用新技术萃取,营养不流失,价格还不贵,我喝过,味道还不错!
植物园所在的山叫回回山,山的顶部有一片开阔地,上面有一座颇为雄伟的建筑,叫“安发观音亭”,寓意“平安发达”,主亭高6.7米,呈宋式六角式建筑风格,檐柱上书有三副对联,透出人生大智慧,一副是“时时付出,就会时时欢喜;时时感恩,就能时时有福”,为台湾正严法师所书。一副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引自《道德经》经典语录。另外一副是“劝君莫把清空染,慎避腐俗早修身;自己灵山求得好,何用千山万处求”,表达了修身养性、泛爱博施的传统文明价值观。
离观音亭不远的地方,还有两处景观,一处是回回苑,刻有精致的“二十四孝”浮雕,弘扬的是“忠孝之道”,一处是神龟亭,上面写着“怡心养寿”四个大字,听着“陇门神龟”的故事,忽然想起唐代文学家牛肃写的:"水解冻而绕轩,风扇和而入牖,固可蠲忧释疾,怡神养寿",明代养生典籍里提到"调息导引,怡神养寿者为上医"。
这翠屏湖,这回回山,这生态园,真是好山好水、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三
2025年6月28日--29日,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纪录东方》栏目,连续两天播出《岁月长歌中的守护力量》,向全国观众展现安发及其领头人高益槐教授在大健康领域的科技突破、产业担当与健康守护使命。
站在生命科学和大健康产业的最前沿,身上带着荣誉和成功的光环,心里装着祖国和家乡的起落,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养分是什么呢?叶茂源于根深,本固方可枝荣!
就让我们到福建省古田县坂中村高家老宅走一遭,去感受一下高家的家风和文化底蕴。
古田县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高益槐的祖父高仁治是马来西亚华侨,侨居28年后回到家乡,正值中国抗战正酣,他与陈嘉庚一起,积极支持中国抗战,成为村里最有名望的家族。
高益槐的外公姚秀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五代世传老中医,高益槐从小跟着外公,学到很多中医、文化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外公逝世后,十里八乡前来送葬的乡亲络绎不绝,这个场景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深深认识到,人生在世,再也没有比学好本领,治病救人更为神圣的事情了。
高益槐的父亲高利达,早年当过教师,后来醉心于果奈品种改良提质,改良后的“油奈”成为“八闽珍果”之一,被评为全国名优特产品,行销香港。其所经营的“回回苑”果园,被誉为“科技立体果园”,本人也成为福建省闪亮的“果园明星”。
高家大院建于上世纪60年代,院宽12米,房深28米,布局顺序为屏风(中门)、前书院、厅堂、后厅、后书院、后楼,房屋以杉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了古朴简约、坚固耐用的建筑特性。正门面对着翠屏湖,门的两边安放着一对石鼓,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宅门两边刻有一副醒目的对联:“面向江潮看舟舰,背依雄峰达云霄”,一对和平鸽在门楣横批“湖山胜景”上方展翅飞翔。
“家旺凭风正,族兴赖韵深。根基牢且固,世代永昌临。”一个家族,想一代接一代昌盛,最关键的往往就是家风和文化底蕴。高家宅院厅堂、墙壁上张挂都是家谱、家训、家风箴言,而且多为高益槐书就: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外实内坚家声远、忠孝仁义世代崇”、“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思在脑技在手能在身宽容即人生”......
在高家大院,我们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高家倡导的讲究道德、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宽容博爱、善待他人、重礼谦让、勤俭持家、尊重劳动等优秀家风,已升华为高益槐教授血液中的气质,骨髓里的品格,立世做人的风范,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赴闽东的中医药文化之旅就要结束了,翠屏湖植物园里醇厚的药香、高家大院浓郁的书香,香味四溢,久久挥之不去。返程途中,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的家乡邢台是扁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禀赋资源得天独厚,邢台赓续35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辈又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呢?
作者简介:毕勤山,邢台市信都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乡音》、《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清风》等省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多部作品入选《邢台县新时代文学作品选》、《启航信都》、《风华信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