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4日,正值中伏,酷暑难耐,广西岭南印社桂林艺术研究院的几位艺术老师应邀,前往灌阳洞井乡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文旅资源考察活动,旨在挖掘地方文旅潜力,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当日上午8点多,艺术老师们踏上行程。为节省时间,他们选择了一条从灵川大圩大境方向的近路。这条水泥路是政府近年来推进扶贫工作,优化贫困地区交通网络的成果,尽管道路依然蜿蜒曲折,但凭借良好的路况,经过约2小时的车程,考察团队于上午10点半顺利抵达洞井乡。
洞井乡陆书记和尹老师早已在乡政府等候,热情迎接考察团队的到来。陆书记向艺术老师们详细介绍了洞井乡的基本情况,随后,带领大家实地参观当地古民居和农业示范区。在参观过程中,大家惊喜地发现,这片瑶山里留存着众多极具特色的古民居。据了解,这些古民居曾是古代湘桂古商道的重要驿站,在往昔岁月中一度繁荣昌盛,然而随着近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其逐渐走向衰落。
陆书记表示,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现洞井乡昔日的文化经济繁荣景象,为当地百姓创造更多美好生活的机会。他积极开放的发展思路,赢得了考察团队的高度认可。
考察过程中,艺术老师们结合洞井乡实际情况,提出三点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的建议,为探寻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注入新动能。
深挖当地文化富矿,是文旅融合的根基。洞井乡拥有底蕴深厚的古民居文化、别具一格的古井文化、令人垂涎的美食文化以及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文旅资源。我们应精准锚定这些文化特色作为切入点,定期举办主题文化活动。比如,以古民居为载体,开展“古宅雅韵”传统文化体验周,让游客身着传统服饰,参与古宅建筑营造技艺展示、传统礼仪活动;围绕古井文化,举办“古井寻源”文化节,设置古井历史讲解、井水品鉴、古井周边文创市集等环节;融合美食与少数民族文化,打造“舌尖上的民族风情”美食嘉年华,邀请少数民族厨师现场制作特色美食,搭配民族歌舞表演。通过持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为内核驱动文旅融合,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
资金保障是文旅融合项目持续推进的关键。为支撑主题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可通过“几个一点”的方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政府层面,积极申请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等,争取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市场层面,引入社会资本,以合作开发、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文旅企业、投资机构参与项目建设;社会层面,鼓励乡贤捐赠、企业赞助,设立文旅发展基金,并探索“文化 + 商业”模式,如在主题文化活动现场设置商业展位,收取展位费,通过门票销售、文创产品开发等实现资金回笼,为文旅融合发展筑牢资金基石。
文旅融合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做好长远规划与持续深耕。制定十年甚至更长期的文旅发展战略,将主题文化活动纳入常态化、品牌化运营轨道。一方面,加强宣传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旅游推介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多渠道传播,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活动举办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游客反馈与市场变化,持续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挖掘文化新内涵,拓展文旅新业态。通过长期坚持与不懈努力,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辨识度高的文化品牌,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这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当下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更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值得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与落实。
此次考察活动,不仅搭建起了艺术与乡村文旅交流的桥梁,更为洞井乡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洞井乡的文旅融合发展将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福祉,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