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看人道天道
作者/刘斌
经典人道
斫轮老手
“斫轮老手”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的《庄子·天道》。
(斫轮:砍削木头以制造车轮)指用斫木制造车轮的行家。现代汉语中喻指技艺纯熟或经验丰富的人。
轮扁斫轮是《庄子·天道》中的经典寓言,通过木匠轮扁与齐桓公的对话,揭示了实践真知与质疑精神的重要性。
齐桓公在堂上阅读圣贤书时,木匠轮扁于堂下砍制车轮。
轮扁质疑桓公所读的圣人遗作仅为糟粕,并解释说:制作车轮时榫头若太松则不牢固、太紧则难嵌入,只有凭借数十年经验掌握的「不徐不疾」的节奏才能使榫头严丝合缝。这种分寸感源于手与心的默契配合,无法用语言传授给儿子,因此自己仍需亲手劳作。
轮扁由此推论,圣人真正的智慧已随其死亡湮灭,文字记载的只是思想残渣。
庄子借故事强调“道不可言”的认知,最高明的智慧是来源于实践经验,无法通过文字完全传递。工匠的精妙技艺需通过长期操作体悟,而非照搬书本。
知识必须与实践循环验证:经验总结为理论后,仍需回归实践检验更新。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相通。
轮扁敢于挑战圣人经典的胆识,彰显「学贵有疑」的批判精神。朱熹的“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等论述,均呼应这一思想。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孟子·尽心下》,强调对典籍不可盲目迷信,需批判性思考。
因为书本受时代局限,作者观点可能存在片面性,需通过实践检验,
才能将典籍转化为创新土壤。
当年毛润之与萧子升穷游时拒绝盲从书本经验,坚持通过实践来解决具体问题。
钱钟书指出“读书多的人容易上书的当”,警示盲目信书的危害。
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兵败,说明死守书本理论而无实践能力的后果。
有了骑自行车的理论,和会老练地骑自行车之间就是不住的操练实践。
当代人更需要打破对权威的盲从,通过独立思考实现创新突破。
是的,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因为操练身体,益处还少;但是操练认识大道,敬畏大道,对一切的事都有益处,并且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
操练应用:
所有追求大道的人,你们应当知道:都该快快地听,慢慢地发言、慢慢地动怒, 因为人的愤怒不能实践大道的公义。 因此,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满盈的恶毒,以温柔的心接受那栽种在你们里面的大道,就是能拯救你们灵魂的大道。
只是要成为这大道的践行者,不要只成为听者而欺骗自己。
因为,如果只是这大道的听者,而不是践行者,这个人就像人对着镜子观看自己本来的面貌, 看了就走开,立刻忘了自己是什么样子; 但是详细察看那使人得自由的完美大道,并且继续持守实践的人,因他不是健忘的听者,而是行为的实行者,这个人就将要在他所行的事上必蒙祝福。
从经典看人道与天道
经典人道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菜根谭》
译文:在道路狭窄的地方,要想着留点余地能让别人也过得去;滋味甘美的东西不要全贪,留七分三也让别人能享受到。这是为人处世得以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
该文以狭窄路径和美食为喻,强调主动退让可避免冲突,即通过利他行为获得内心安宁。
清代张英“六尺巷”典故:以“让他三尺”化解邻里矛盾。狭窄路径象征竞争环境,留余地可避免零和博弈。
分享成果能拓宽人际关系,鹬蚌相争只能使渔翁得利。
感悟天道
从大道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在生活实践中,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大道的法则,
所以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好让他得到益处、得到造就。 共享苦难,可以让苦难减弱。分享幸福,可以让幸福增强。
从经典看人道和天道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使老年人安乐,使朋友互相信任,使少年人获得关怀',强调对老中青三代的社会关怀。
经典背景
《论语·公冶长》第五章中,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如何?子路主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体现重义轻财的侠义精神;颜渊提出"愿无伐善,无施劳",展现谦逊克己的修身态度;
子路询问孔子志向,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意思是:使老年人安乐,使朋友互相信任,使少年人获得关怀。
可见孔子已经突破个人修养范畴,提出涵盖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政治愿望。
三人志向分别对应为“义者之志""仁者之志"与"圣人之志"的三个层次。
老者安之:指通过合理的赡养制度与社会关怀使老年人生活安定。
朋友信之: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实现大同世界。
少者怀之:"怀"含关怀与教化双重意思,
使少年人不至于误入歧途。
天道指引
大道盼望少年人认识祂;盼望老年人始终认识祂;盼望青年人是刚强壮胆,大道常住在他们里面,胜过自己,并且胜过一切的诱惑。好得到大道赐给苍生一切永恒的福乐。
但不要严厉责备年长的人,而要劝他像劝父亲那样;使他们节制、庄重、自律,在信念、爱心和忍耐上要成长;
对年轻的人要像对兄弟那样; 劝他们要自律,在青春的日子里,当记念造物主——不要等到祸患的日子来到,不要等到你说“我在其中毫无喜乐”的岁月来临;
对年长的妇女要像对母亲那样,劝她们行为要端庄,敬畏大道,不说谗言,不做酒的奴隶,教导美好的事。
对年轻的妇女要像对姐妹那样,要怀着完全纯洁的心。教导她们爱丈夫、爱儿女、 自制、贞洁、持家、和善、顺服丈夫,免得大道被人毁谤。
从经典看人道和天道
老子如何给不可道的道命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意思是:超越时间和空间,永恒不变又周流不息的大道,我不知怎么称呼它,只好称之为“道”,并勉强叫它为“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周流不息又伸展深远,伸展深远又重返本原。
“大曰逝”,“逝”,不是不见,不是死亡,而是“行”的意思。
“逝曰远”就是永远地向内外四面八方延伸发展。
“远曰反”,意思是物极必反,回到原点。原点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反者道之动”,回归根源。这就是道的活动方式。
为什么叫做“道”呢?“道”字上面是“首”,下面是“行”,“首”代表头,“行”就是由至高元首带着走路。任何万物的存在都在运行、在运行过程中,由至高的元首来掌控,所以这个“道”字当做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给它命名为大。因为它实在太大了。老子认为道的本身,大到无量无边,无有涯际。
“大曰逝,逝曰远”,就是没有大道不及的地方,祂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贯穿了古今天际。
“远曰反”。最远的就是最近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天边就在目前。
大道也不是遥不可及。 并非在天上,以致你们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讲给我们听,让我们遵行呢?也不在海的彼岸,以致你们说,‘谁替我们过海取来,讲给我们听,好让我们遵行呢?’
祂近在咫尺,就在你口里,就在你心中,好让你可以遵行。
感悟天道
啊,大道的智慧和知识多么博大精深!祂的判断多么难测!祂的踪迹多么难寻!谁曾知道大道的心意?谁曾做过祂的谋士?谁给过祂什么,要祂偿还呢?因为万物都源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实实在在,就是这样!
从经典看人道与天道
经典人道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困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菜根谭》
译文:如果我可以把控事物,那么得到也不会欣喜,失去也没有忧愁,这样就会感觉人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人生如果被事物驱使,那么不顺利困苦时就会恼恨,顺利时就会心生喜欢,这样一点微小的事就能把自己束缚住。
实际上在现今世代里,靠自我力量主导外物,超脱得失,将成败视为自然规律。表现为"得固不喜,失亦不忧"的超越境界是极不容易的。
相反被物质欲望奴役,陷入"逆生憎/顺生爱"的矛盾光景,因细微得失而身心困扰的忧郁人们已经多的不可胜数了!
感悟天道:
欢喜和烦恼都是认知不足而产生的羁绊,但人要想超越物质主义的辖制,保持精神独立的处世能力,必须认识并顺从大道。
所有劳苦困乏、背负重担的人,都可以到大道这里来,大道必赐给你们平静安稳,大道柔和谦卑,你们要顺从大道,学习大道,存这样的心的人就必享受平静安稳。
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大道尚且养活它。人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从经典看人道与天道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
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小窗幽记】
译文:
人经常想到生病的痛苦,就会使凡俗的追求名利之心减少;人经常想到有死亡的那一天,那么追求生命永恒的念头便自然而生。
应用:
这句话强调通过想象病痛与死亡,让人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名利的虚幻。当人们意识到生命有限时,会减少对物质利益的执着,转而追求更生命的本质。
因为当人身强力壮时,会为了名利不遗余力的追求,一旦生病后就会感到生命原来是如此脆弱不堪。
这种逆向思维可以减少对外在名利的追求,促进于内心深处的盼望,这种思想对现代人摆脱焦虑、回归本真仍具有积极意义。
感悟天道
往遭丧的家去,
强如往宴乐的家去;
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能够居安思危,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格局,才能真正地认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