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谢 “小 人”
文/徐 冰(江苏)
人生的事情,往往就这么充满矛盾和传奇。就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吧,假如不是当初因参与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通判;假如没有碰到和州那位“小人”知县,会不会诞生千古名篇《陋室铭》,实在难以想象。
被贬和州,知县将他安置在城南临江偏僻的三间民房。刘禹锡没说啥,在门上贴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知县看他满不在乎,于是第二次让他搬家。安顿好了缩水的“新家”后,又写了一副“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的对联贴在门上。知县见他还是这么“目中无人”,于是命人让他继续搬家,这次搬到了是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在这小屋,刘禹锡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
回到文章开头的两个“假如”。假如刘禹锡是个随波逐流、融入当时“主流”的官宦,估计每天免不了是数不尽的迎来送往、推杯换盏,做个“好好先生好好官”,没有大作为,但是也不会犯大错误,也许一辈子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去。到了离职年龄,朝廷的俸禄足以让他颐养天年。假如被贬和州后,与县官和谐相处、鱼水相欢,估计免不了还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即便被贬地方,却也还能优哉游哉地过着惬意的小日子。实在不敢想象,只要任何一个“假如”存在,那么估计历史上就不会有流芳后世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了。
事物总是相对的,不妨再来半个“假如”。假如当初刘禹锡被贬地的和州知县是个哼哼哈哈、深谙官场之道的“官油子”:毕竟人家刘禹锡是京城来的大官,短时间憋屈,说不定两三年形势一变,他又回京城官复原职或升迁,我犯得上给人家穿小鞋吗?保不准到时候他还能照应到我和我的子孙哩。“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所以,我们要感谢“小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小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事物还是有一定推动力的。我这有点“戏说”的味道。试想,假如没有刘禹锡人生的大起大落,假如没有“小人”把刘禹锡逼到人生的墙角,刘禹锡想写《陋室铭》吗?刘禹锡可能写《陋室铭》吗?刘禹锡能写出入木三分、情真意切、流芳千古的《陋室铭》吗?我们肯定不能否认刘禹锡具备有这样的才情,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主客观因素交织到一处而出现的,离开此情、此景、此境,恐怕很难迸发出这样的“共鸣”。起码,“小人”在《陋室铭》的诞生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古往今来,人们普遍对“小人”是不屑、厌恶,甚至是憎恨的。可事物却总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发展和前行。
你也别不屑、厌恶或憎恨“小人”,你成天觉得你大义凛然、充满正气,说不定,在对手或其他人眼里,你也是他们心目中的一个“小人”。这样来看,“小人”应该是相对的。目的不同、观点不同、路径不同、认知不同,“小人”和“正人君子”的角色往往是可以互换的。我相信大多数人肯定是不赞同我的观点的。即便是“小人”,谁还愿意别人指责你是“小人”。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心里其实都明白我们是在自欺欺人,但是也都还是乐意这样活着。
有的时候,我们是要感谢“小人”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更多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纠结于所谓“小人”的言行、思维,过自己的日子走自己的路,没有必要去太多的顾忌那些张三李四的闲言碎语。我们首先是为自己活的,不是活在别人的思路和标准里。这里所言及的“为自己活”不是那种自私自利的低级趣味“小人”思维,而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事方式来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去奋斗。
心静了,世界便没有嘈杂声。格局大一点、胸襟宽一点、目光远一点、气度超然一点。你觉得你的身边还有小人吗?即便有,都会被你忽略成空气。或者逆向思维,就当他是来鞭策你或者是从反方向为你的成功或成就助力的,用佛教的话说,他们都是来度你的。这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吗?
前几天,看完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戏台》以后,即兴写了一首我的“冰狼体四句半”,第三段是这样写的。
大千世界是戏台,
匆匆经年便离开。
哪有闲心作闲气,
品茶饮酒说聊斋。
心在九天外。
我无法判断你喜不喜欢以这首小诗作为文章的结尾,反正我喜欢。
…….篇后缀文:
一、《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关于《陋室铭》诞生的小故事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的刘禹锡,因参与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失败,于824年被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通判。
被贬和州,按唐朝规定,通判本应居县衙官舍,但和州知县仗着自己天高皇帝远,却将他安置在城南临江偏僻的三间民房。刘禹锡没有流露出任何不高兴,反而在门上贴上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不难看出,虽然被贬职,心里却还显露出对国家、对朝政的关注。他关心的是朝政,没工夫、也不屑跟一个小小的地方官来计较这些物质上的得失。
知县听闻,脸色一变,呀?你这被贬之人,到了我的地盘上,竟敢如此对本官大不敬,简直目中无人、猖狂至极。你就是个落汤鸡了,还总把自己当凤凰?来人,让他继续搬家,我看他是不是还会如此嚣张。遂将其迁至城北德胜河边,面积减半。刘禹锡不动声色,安顿好了“新家”以后,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依然那么从容淡定的表达出自己虽被贬谪却心系国事的襟怀。
其实,倒是这位“小人”县官自己想得太多,真是应了那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刘禹锡心中装着的是朝廷、朝政、天下苍生,而这位县官大人成天满脑子就是权力、地位、住房和其他物质利益。于是,他便用自己思维方式的公式来套用刘禹锡。实在是相差不知多少个级别了。
刘禹锡的从容淡定彻底惹恼了地方“一号人物”,你这简直就是公开打我的脸、挑战我的权威了,全把本老爷不当官了。我大小也是本县天字号的一号人物,我想刮风谁还敢下雨?我要下雨谁还敢只刮风?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命人让他继续搬家,这次搬到了是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我看你还敢再高傲轻狂了,你不是会写对联吗?这下我看你怎么写?
县老爷想多了,这次刘禹锡不写对联了,人家换了频道,改写铭文了,并把它刻在石碑上,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不可一世”的县太爷。
人都是有底线的,忍让总有一定的极限。况且人家刘禹锡当初也是朝廷要员,更何况与生俱来的风骨永远在那里。不与你计较不是因为怕你,而是因为你不值得计较。但是,你千万不要得寸进尺、触碰别人的底线。要知道,弹簧越压,反弹力越强。本身心中就因为被贬压抑着愤懑,虎落平阳被犬欺啊,半年内三次搬迁的屈辱,促使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名垂千古的《陋室铭》并刻碑立于门前,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志。
《陋室铭》全文81字,以山水起兴,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景物白描,结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社交自况,构建出精神超越物质困境的意象。文中引用诸葛亮草庐、扬雄亭台典故,并以孔子“何陋之有”收尾,将个人遭遇升华为对正人君子气节和傲骨的礼赞,成为唐代骈文典范。
现如今,《陋室铭》依然被收录入中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