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戮力、共克顽敌的血肉情谊。陆房突围的胜利,是八路军战士与人民群众同心戮力,克敌制胜取得的。战斗打响后,当地老百姓不怕危险支援前线,运送弹药、抢救伤员、送水送饭。从作战意图上看,我军陆房之战的核心是成功突围。如何能够成功突围?熟悉地形、吃饱肚子、安置伤员和处置辎重四个条件缺少一个,突围成功都会大打折扣。部队转移时,当地百姓带路的带路、筹办粮食的筹办粮食、收治伤员的收治伤员、掩埋辎重的掩埋辎重,陆房等七个村的群众收留了76名重伤员,除个别因伤势过重牺牲外,其余的伤愈后陆续返回部队。为取得突围胜利,当地百姓先后伤亡500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军民血肉情谊。
陆房突围精神产生于血与火的抗战时期,凝练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祖国统一、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归根到底,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共产党人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武装目的很明确: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陆房突围中特别能战斗的部队有四支: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津浦支队、冀鲁边第7团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一部。无论在土地革命还是抗战时期,它们都是党领导的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是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战斗的。他们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民族的胜利,是共产党的胜利。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胜利的源头在信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扛起了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当年长征二万五千里,挑战人类生理极限,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人间奇迹,是因为“革命理想高于天”对共产党人起到巨大激励作用。民族危亡之际,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责任,开赴抗日前线,用坚定的信念,用血肉之躯,重筑了万里长城,成为抗日时期抵御外辱的中流砥柱。
我军尽管深陷重围、困难重重,虽迭遭险境、九死一生,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坚定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不怕围、敢于“突”,愈挫愈勇、百折不悔,绝地反击、愈战愈勇,真正做到了为共产主义信仰血战到底。硝烟虽然散去,精神永世长存。突围精神超越时空,成为我们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陆房突围精神是传承抗战精神的很好窗口,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陆房突围精神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是绽放在泰西大地上的抗战精神之花,是战斗在泰西大地上的抗日军民舍生取义、同仇敌忾、战胜磨难的崇高气节,是抗战精神的具体形式,继承弘扬突围精神,让人们更具体地了解了那场民族解放战争,激发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全体人民去克服一切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陆房胜利突围与当地群众的冒死支援密不可分,体现了115师与泰西群众肩并肩,心连心,血肉情谊坚如磐石。生死关头人民群众勇敢地站在抗战队伍一边,这与平时做好群众工作分不开。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在樊坝消灭刘玉胜伪保安团,为老百姓除害,大长了人民的志气,树立起了八路军的威信。在边院、安站、桃园、王庄一带驻扎时,帮助当地军民建党、建军、建政,更是维护了群众利益,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在泰西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虽然仅仅待了短短8个月,由于始终与当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块,结下的军民一家亲的情谊延续至今。
它昭示着,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陆房突围是一场突然的遭遇之战,革命前辈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敌我兵力悬殊,二是武器装备落后,三是军处险境,四是我军物质匮乏,第五,更为重要的是双方的战斗目的不同。日军意在围我军政人员而歼灭之。我军最初的意图是避开日军、不与日军接触;陷入重围后,首要的是最大限度保存抗战的力量,保存抗战的火种。在种种困难面前,我军将士没有被压垮,勇于压倒一切困难,勇于战胜一切敌人,坚持到天黑,抓住战机,勇敢突围,最终取得了胜利。为后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树立了光辉榜样、提供了不竭动力。在革命前辈们的感召和激励下,泰西的干部群众不怕艰难,奋勇争先,各项工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好态势。
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前进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困难,大力发扬突围精神,必将激励每一个泰西儿女斗志,以革命前辈们为榜样,把个人的前途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沉着应对,同心协力,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勇于干在先,走在前。
在革命战争年代,因为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矢志不移。今天,弘扬陆房突围精神,就要继承这个崇高信仰,增强政治定力,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党员干部应该对照先烈反思自己,锤炼坚强的党性,警惕权力、金钱等形形色色的诱惑,以高昂的革命斗志迎接困难挑战,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去把握机遇,奋力拼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15师挺进山东前,罗荣桓给出生的孩子取名“东进”,体现了历史担当。“东进”,就是挥师山东,到日寇占领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这是罗荣桓的使命。这件事在部队中传得很广,此后,115师的许多部队都用“东进”作为代号,“东进”几乎成了115师胜利的象征。
陆房突围中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支撑他们的是强烈的宗旨意识。诞生于战争年代的军民血肉情谊历久弥新,更显珍贵。陆房突围,就是绝境中的英勇,重围中的果敢,不怕“围”敢于突。全国解放后,陆房附近的凤凰山南麓被划为“陆房战斗遗址”,1971年在遗址上建成烈士陵园,1989年陆房战斗纪念碑落成。2015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陆房突围胜利76周年之际,肥城市建成了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如今,这里已成为集烈士褒扬、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教育基地,成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阵地。“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绝地反击、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军民勠力、共克顽敌的鱼水情谊。”这是一段永存的红色记忆,巍巍凤凰山、汤汤汶水河见证了陆房突围战的刀光剑影,见证了军民的生死与共,陆房突围精神回响在泰西,融入这片热土,也融入了泰西大地人民的血脉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