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作示徒
邓世广
毋笑穷愁潦倒身,也曾策杖立昆仑。
目轻湖海凭人议,腹有牢骚余自尊。
避世或疑无净土,谈禅我不入空门。
尾随老子三千众,踢得酸疼脚后跟。
漫谈邓世广先生的《戏作示徒》与创作风格
何昌华
我与邓世广先生常有诗词交流,多半是我向他求教,然而尽享他的佳作就是“家常便饭”了。近日他的一首七律《戏作示徒》很是特别。
我读过一遍,颇感新鲜,读过两遍,已觉味浓,再读便悟出一些道理。经过反复赏读细析,觉得此律含题虽仅有六十字,却胜过万字大文章,简单赏析已不解渴,想斗胆从构思、艺术、意义三个方面来漫谈这首七律的戏谑与风骨。
先来说题目《戏作示徒》,此题极妙,看似轻描淡写,表面意思是“写着玩,给徒弟们看看的”。这四个字,恰似邓公备好的一碟花生米,招呼弟子:“来来,随便聊聊!”可这“戏”字背后藏尽机锋,“戏”是举重若轻的从容,“示”是师者传灯的庄重。示徒诗自古有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是悲壮版家训,邓公却以自嘲为刃,剖开当代文人的精神困境。弟子们可不能真当笑话看哦。
一、构思:总论分述合收,在“昆仑”与“脚跟”之间跳格子
1. “穷酸”开场,亮出真底牌
开篇就自黑, “毋笑穷愁潦倒身,”别笑话我现在这副穷酸落魄样儿,可紧跟着话锋一转:“也曾策杖立昆仑” ,亮出底牌,想当年,我可是拄着手杖,登上过昆仑山巅的人!首联可谓霎时雪崩云涌!这海拔差里见得:物质困顿是表相,精神海拔才是内核。昔日昆仑踏雪的气魄,早已刻进骨头里了。
品这味道先抑后扬,先说现在“穷愁潦倒”,马上亮出“昆仑”壮举,这落差!意思很明白:别看我现在这样,我骨子里硬气着呢!精神头高着呢!这“昆仑”不光是座山,更是他心里的高峰,代表他见过大世面,有过大志向。
2. 有牢骚,更有硬骨头
接着分述其个性: “目轻湖海凭人议,腹有牢骚余自尊”,这是诗中脊梁。意思是我多年走过不少江湖,我非圣贤,别人爱议论就随他议论去吧!我虽有憋屈、有牢骚,但我昂首,脊梁不折,尊严不售。纵使世事榨干所有,最后尊严必守!此句关键是“余自尊”三字,特别是“余”字有更显分量,且是双关语:一是作谦词“自己”,表明宁折不弯的个性;二是指“剩下的”、或“最后那点”,意思是说我牢骚归牢骚,但最后剩下的这点自尊,谁也甭想拿走! 这“自尊”就是邓公的脊梁骨,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骨头不能软!
3. 虽厌浊流,但不躲清净
诗篇分述进入高光: “避世或疑无净土,谈禅我不入空门。”此两句是律诗起承后的转联,意义在深化。邓公看得很透:本想找个完全清净、没烦恼的地方躲起来,但避世仅是他的愿望,不是他的品性,不会因“无净土”而去学佛念经、四大皆空,躲进庙里图清净。这种生活态度太鲜明了:他知道世道难,没有真正的“桃花源”,人尤其是诗者不能消极避世,应清醒地、硬气地活在当下,在现实的风浪里挺着。
4. 徒弟多了,脚后跟疼!
尾联“尾随老子三千众,踢得酸疼脚后跟”,更显幽默风趣。
读诗应领略言外之音,邓公尾联“尾随老子三千众,踢得酸疼脚后跟”,这话听着像抱怨,细想全是智慧,用幽默化解严肃。徒弟多是好事,说明受人尊敬。但邓公不以师自居,用“脚后跟疼”这种大实话、大白话,一下子把“宗师”的架子卸了,显得特别真实、亲切。其实他是在提醒徒弟(也是提醒自己),名声地位、徒弟簇拥,看着风光,其实也是个负担(踩得脚疼),别太当回事,保持平常心,再高的学问,也得落回人间烟火。邓公揉着被踩疼的脚后跟的样子,越发让人可爱可敬!尾联以“带徒脚跟疼”的比兴意象收束,耐人寻味,恰是点睛之笔。
二、艺术:俗雅共济,化典如同炖老汤
1、雅俗合炖一锅鲜
邓公此律,如同农家厨房炖的杂烩菜,山珍海味能入锅,萝卜白菜也飘香。
全诗最绝处,当属尾句 “踢得酸疼脚后跟”。此等市井俚语,硬生生嵌进七律尾联,初看突兀,细品酣畅!
“脚后跟疼”四字,卸了诗词的绸缎长衫,套上粗布短褂。弟子读时忍俊不禁,笑罢心头一热:原来恩师之痛,与凡人踩的是同一块土地。
雅俗对冲可谓高超,前有“策杖立昆仑”的孤高,后有“脚后跟疼”的接地气。这海拔骤降的戏剧感,恰似邓公得意之作。
2. 典故化出一种精神
邓公在诗中有两处用了典故:
二句中的 “立昆仑”,偷换屈原“登昆仑兮食玉英”的仙气,煨成自家独有精神,那就是不慕神仙慕风雪,傲骨比雪峰更硬。
七句中的 “老子三千众”,竟反炒了《史记》老子出关的典故。原典是圣人被追着写书,邓公诗却化成“徒弟追着踩脚”,庄严道家始祖,又添人间烟火呛香也。
3. 语言溢散辛辣酸
邓公诗作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比兴手法独到,讽刺似花椒麻舌,自嘲如辣椒灼喉,人生况味似陈醋酸鼻”:
辛在“目轻湖海”,眼风扫过名利场,使得伪君子坐不住;辣在“余自尊”三字烫喉,专治软骨病;酸在“脚后跟疼”,揉的是师者痛处,暖的是弟子心肠。
三、意义:给当代读书人开的精神药方
此诗看似戏言,实为悬壶济世之良帖。其药匣分四格:
1. 治“穷酸自卑病”的药,昆仑壮骨粉。这药专补精神钙片,让人穷得有底气,落魄也不丧气。
2. 治“软骨憋屈病”的药,自尊护心丸。人可以生气,可以抱怨,但骨头绝不能软,心里的那杆秤绝不能歪!这药丸护住心窝子那点硬气,让人活得有个人样。
3. 治“逃避躺平病”的药,红尘清醒汤。这碗汤让你清醒,生活再难,也得在泥地里站着活,挺直腰板担着,别当逃兵!
4. 防“名利眩晕病”的药:脚跟止痛膏。这药膏专治“飘”病,让人保持平常心。
尤其两味主药值得煎服:
一是“不入空门”方:专治“佛系躺平症”。禅可谈,心可静,但若躲进空门避风雨,如同精神投降。邓公提耳疾呼:浊世无净土,正需真勇士!
二是“脚跟疼”方:专防“大师眩晕症”。尾随者众时,需常摸脚后跟,疼感会提醒你:高处不胜踩,低处走得实。
从中可以悟出,良师的责任在脚跟疼,疼中知冷暖,心里守担当,方为真读书人。
综上所述:邓世广先生的《戏作示徒》,如一枚特制“诗丸”,外层是“自嘲”、“穷酸”、“笑骂”,内里却是“昆仑魂”、“自尊骨”“不入空门志”。
当今文坛,多的是绫罗绸缎包装的精致点心,少有此般粗粝真实的老面馒头。它告诉世人:真风骨不必峨冠博带,可披破袄而立;大智慧无需梵音檀香,就在揉脚笑谈间。
弟子捧读此作,笑中有泪,疼里见光。
何昌华 个人简介:
何昌华,江苏泰兴人,笔名隐耕,长居南京。现任南京诗词学会诗教讲师团讲师、南京江北新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南京霸王山诗社名誉社长、《霸王山诗刊》主编、《霸王山诗苑》主编,上海华高诗社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竹韵汉诗协会理事、江苏分会会长、竹韵江苏主编,著有《何昌华诗词选集》和参战回忆录《难忘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