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凤翔东湖
文/刘玉伟
我们前不久,跟吴玲去宝鸡二日游,那天上午在柳林酒业参观游览后,下午就来到了凤翔县的东湖景区。凤翔县现在已经是宝鸡市的凤翔区,东湖就在区的东城部,也算是原县城里比较繁华的地段。街道两边商铺林立,通往东湖北大门的道路两边,全是卖瓜果蔬菜和凤翔当地特色小吃的摊位和店面。
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藕,建亭修桥,作游玩之处,改名东湖,与苏轼后来又在杭州当官时,修建的西湖雅称为“姊妹湖”。
凤翔在夏代以前称雍州,唐代改为凤翔府,东湖和凤翔的历史一样悠久。东湖以前一直叫“饮凤池”,苏轼将它扩建后,因仅离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就把饮凤池改名为东湖,也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苏东坡在修凤翔东湖之后二十年,他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此,后人不仅把东湖和西湖称为姊妹湖,还说西湖的水,东湖的柳,都是人间的美景。
我们那天一走进东湖,立刻感到在这小小的地方,也有一片可以和西安兴庆宫公园相媲美的,让人们赏心悦目的好景区。我们看到东湖湖内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精巧,曲径通幽,建筑古朴典雅。湖边一棵棵高大粗壮的柳树,枝繁叶茂,随风摇曳,在湖水里形成的倒影,更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苏东坡修筑的凤翔东湖,既给东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在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凤翔是苏轼(苏东坡)为官的第一个地方,26岁的他就任凤翔府判官。那个时候,凤翔府的判官就相当于现在省级直辖市的政府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统筹行政事物,并监督各部分执行。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流传至今,成为老少皆知的千古名句。他的那篇散文《喜雨亭记》,开头几句就写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苏轼的《喜雨亭记》通过记述喜雨亭的由来,不仅描述了久旱逢甘霖的欢欣场景,更体现了苏轼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民本思想,营造出一种与民间同乐的理想政治氛围。1985年凤翔县人民政府决议恢复修建东湖北大门,当时的陕西省省长李庆伟为东湖北大门题写了匾牌。
我们在东湖景区里还看到,路边有一块巨大的陨石,吸引来许多游客纷纷和它拍照留念。拒《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刘彻征和四年(公元前92点),陨石坠入岐阳府城。苏轼修浚东湖后,因这块陨石极像凤凰翘首姿势,且苏轼《东湖诗》中有“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并将这块陨石移至到东湖岸边,取其“凤凰照影”之意,遂成为东湖奇观。
我们那天离开凤翔东湖景区,乘坐旅游大巴车前往岐山县时,我看到东湖景区周边,还在不断地进行着扩建。东湖不仅仅仅是一个景区,也是当地市民休闲娱乐,散步游玩和强身健体的地方。我们相信,凤翔东湖会建设的越来越好,也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这里游览和打卡。
刘玉伟,2025年8月4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