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一品就是世尊告诉人们如何修行。“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第一品记述了佛法流传的“六种证信序”(信、闻、时、主、处、众),这段文字以平实的笔触展现了佛陀的日常生活,体现其平等、谦卑的行事风格,也为整部经的宣讲奠定了基础。
在首品里,没有看到人山人海式的簇拥,没有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没有千里逢迎,觥筹交错。看到的却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修行,与众生平等,与大比丘打成一片。
当今僧人富可敌国,权色通吃,佛门酒肉臭,美女如云,宁负如来不负卿,我都替佛祖为他们感到汗颜。
佛祖为我们的世间觉提供了标准的模板。当佛法东传时,我们固然要感谢玄奘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完善佛法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我们更要感谢六祖慧能为佛法走向人间做出的划时代贡献。
连伟人都为他赞叹不已。
“ 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对与会者介绍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
“ 1959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谈话时说:从前释迦牟尼是个王子,他王子不做,却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块,做了群众领袖。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老百姓的。”
回顾六祖慧能的一生,他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没有洋洋洒洒的鸿篇世著。作为目不识丁,大字不识的一介文盲,他不可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留下传世之作,也没有驰骋沙场,横刀立马,封狼居胥,创下不世功勋。
我总结他的一生,就是四打:打柴,打米,打猎,打坐。
就这,却留下了佛法顿悟的法门,一花散五叶,让佛教中国化,让佛法走下神坛,走向人间,让佛从此依然神圣,但不神秘。
也许,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正是他的佛法修行大众化,平民化,使中国的信仰哲学在三教统一方面立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卓越功勋。在这一点上,我对复旦大学王德峰的观点表示赞同。
今天,当我们还在纠结宋代张载的横渠四句时,实际上我们更应该读一读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集佛家之无,道家之无,儒家之有于一体,知行合一。
无论是佛之空不执空,道之无而无不为,还有儒之有而守中庸,都会出世证佛能放得下,遁世循道能想得开,入世齐天下能拿得起。
协理后,我已过知天命之年,抽空得以阅读各种经典,尽管《悲惨世界》读了三分之一有点遗憾,但《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都一一阅读,还静下心来读完了《金刚经》和《心经》和《六祖坛经》。
这三本佛家经典,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几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如来,非如来,故如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细细品味:不外乎,空空亦是尘,不断破相。
《金刚经》的核心精髓就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阐释了破除执著的终极智慧,与《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核心思想如出一辙,遥相呼应,共同构成般若空观的底层逻辑。
有意思的是,当年目不识丁的禅宗六祖慧能曾因闻此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佛法真谛。随后在弘扬佛法时,一位田间农夫也闻此句而悟道。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宗六祖惠能用实践诠释修行不必脱离日常生活,而应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祖都告诉我们了,不要执相拜他,还需要烧香拜佛吗?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法和非法都不可取,我们还要教条执法吗?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祖告诉我们连心都要空,我们还要挖空心思干什么?
当我从抖音上听到刀郎花费20年时间,在佛门净地为《金刚经》谱曲时,当我们看到一场又一场演唱会,那么多粉丝在追逐他时,当有人形容他有着唐僧的情怀、悟空的本领、八戒的体型、沙僧的脑袋时,他在执着的同时也在破相,万众粉丝在着迷的同时,没有执迷。这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由此联想,我们在每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平凡诠释精进,我们何尝不是那位听了六祖说法后悟道的农夫?
想想当年那位净饭王的王子放弃金山银山,出家苦修,示范众善男信女;想想当年那位岭南砍柴小子闻道顿悟,在平凡中修行,今天看看少林方丈的结局,再看看少林新住持的新开局。我不禁感慨:空空亦是尘,何以入禅林?那些“腰不行”的和尚,此前腰为什么行?还俗还是跳槽,腰能行吗?
生活之禅,不是金山银山,须弥山更多的是悠然下南山。
禅修之树,不是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菩提树下更多的是“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一切皆有佛性,人怎么没有呢?不去内省破执空相,总是外求,无疑于缘木求鱼,煎水作冰,水中捞月,竹篮打水,是空。但这空非真空。